jcshieh's observation & learning

分類: 災害防救

  • 臺灣災難重建的引路人

    謝志誠老師是長期關注臺灣災害防救、社區營造、農村發展與環境保護議題的重要學者,曾擔任臺灣大學生物產業機電工程學系教授、財團法人九二一震災重建基金會執行長、第十七屆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委員等職務。在九二一大地震之後,有將近10年的時間投身於災後重建工作,親身見證了臺灣災難管理制度與防災意識的成長與進步。

    一、以社區為主體的防救災理念

    「災後重建」,是一種既必要,卻又存在傷痛記憶的歷程,許多研究都指出,臺灣在九二一大地震後才有較具系統性的災害應變制度與防災意識。謝老師娓娓道來臺灣20多年來防救災意識的演變:1999年九二一大地震之後,讓解嚴以來累積的民間能量隨著土地的迸裂而崛起。依據行政院非正式的統計,在全盛時期,入駐災區的工作團隊可能超過130個。他們的背景互異、思想觀念不一,使得災區呈現多元的景象,也讓社區意識及以社區為主體的自主應變救災能力逐漸受到重視。消防署因體認到當災情過大或受災範圍太廣時,恐無法及時調派救災人力前往災區救援,故於1999年底以村里為單元,輔導居民組成「睦鄰救援隊」,為臺灣首度以社區為主體的防救災組織。Read the rest

  • 安全的家園,堅強的社區:天然災害後的重建手冊

    臺灣深受全球氣候變遷所影響,加上人口密集、土地高度開發,有73%的土地與人口曝露在三種以上的災害中。過去以來,我國因為重建政策的決策缺乏一致性的標準,對於重建速度與質量的權衡亦一直無法客觀與冷靜的討論,經驗的傳承、累積與制度的建立均明顯不足。面對頻傳的極端氣象事件和可能發生的複合型災害,不僅災害衝擊的不確定性逐漸增加,災後的應變、復原與重建問題也漸趨複雜化。因此,努力累積與傳承國內經驗似乎已刻不容緩。
           對於曾經參與921震災重建,並正在研究莫拉克風災重建的我們來說,在讀完世界銀行出版的《Safer Read the re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