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cshieh's observation & learning

分類: 臨門家族重生的故事

  • 豐原市德川家康:日夜守護,為家接生

     臨門家族由夫妻主導重建的也有數對,通常由總幹事在第一線衝鋒陷陣,理事長是精神導師。張鎮雄以略帶客家口音的國語說:「不管多辛苦,受多少委屈,把接下來的任務完成,榮耀也歸屬理事長。」夫妻同心用愛的情義不言可喻。

            張鎮雄、王麗香自幼失怙,青少年時期就開始自力更生。麗香念國中兼做送報生;鎮雄高工選擇念夜校,白天可以打工。勤儉的麗香嫁做客家媳婦,和鎮雄一起經營生鮮超市,在豐原打響了名號。

            整合的關卡煞費周章,建築師耐不住虛耗而退出,直到加入臨門家族,才由第三位建築師廖明隆擔綱設計,環繞式立面、結構體和造型都頗有可觀。… Read the rest

  • 東勢鎮東安里本街:舊街路的新時代古早味

    本街南北綿延八百多米,穿越東勢鎮心,第一至第五橫街以及忠孝街縱貫其間;位居南平里和東安里交界處的第三橫街南北兩側的區段,堪稱「街心」。昔時,街心以南客棧、酒家、打鐵店林立,街心以北布莊、香店、秤店、茶行、中藥局、碾米廠、委託行、銀樓等等各色各樣老舖雲集。

            東勢是東西橫貫公路幹線的起點,一九五六年至一九六○年開拓期間,參與建設的榮民、兵工一到假日就湧入東勢,在地人喚作「舊街路」的本街是休假去處的首選,客棧、酒家應運而設,不過日後橫貫公路的通車及梨山的開發完成,隨著開拓者和伐木工解甲還鄉而逐漸走入人去樓空的景象。… Read the rest

  • 台中市衛道春天:婦唱夫隨建家園,街坊鄰舍續前緣

    一棟近二十年屋齡的公寓,有十六戶住家,一樓卻另有分屬二十七個攤商、從未開張的小型市集。平日過著對門不知是誰的「社區生活」,一樓則是形同荒廢的閒置空屋。這般生活型態,碰到突發天災,機動性超高的動員能力顯得加倍重要。

            樓下主樑彎曲,建築已不堪使用,迫使大家有家歸不得。安置在外時,小偷、遊民入侵公寓,趙永倉、吳麗惠夫妻警覺到假使不重建起來,家園將淪為無人聞問的廢墟。

            挺身而出籌組自救會,行文市政府申請立案,豈知會因資料不全被打回票,趙永倉夫妻並不因此而退縮,南投、台中一帶一有公部門舉辦的相關會議,再忙也要參加。吳麗惠當時仍是一家幼稚園的總務主任,園長相當禮遇她,鼓勵她有會議就去參加,不但不用請假,也不扣她的薪資。… Read the rest

  • 大里市北屋新城:踏上漫漫歸鄉路

     七二九全台大停電,陳桂香的另一半呂青洲不在家,她和三名年幼子女一字排開,很無助地哭泣,身歷失去光源的恐懼感,學會了添購備而不用的手電筒這項生活必需品。

            九二一突襲中台灣,夫婿在身邊,也有了手電筒,只不過燈光閃爍中伴隨而至的是大地震。一家五口趕忙下樓避難,呂青洲奮力踹開因地震而變形故障的大門,影音雜沓迎面而來,陳桂香回首當時不知所以然的慌亂現場,她說:「外面好像發生戰爭的逃難,不知從哪裡傳來很多奇怪的聲音,該不會是世界末日吧?!」

            破門而出的瞬間,下一秒將會是和其他無數頓成災民的命運一樣地接受飄浮歲月。陳桂香帶著五歲左右和才出生八個月的子女過著「處處無家,處處家」的生活型態。… Read the rest

  • 台中市富御國強:有女不換,起家招福

    在那重男輕女、男生背負傳香火的年代,如果連連生了幾個女孩,就把女孩冠以「招弟」之類的名字,像這樣父母渴望下一胎一舉得子的作法不在少數。

            李謀換上有二個姊姊,她的降生仍沒能讓父母親如願抱個麟兒,於是她被喚作「謀換」,和寄情於「招弟」的願念沒兩樣,果不其然,接著兩個手足都是男生。

            父母親在傳統市場賣早餐,才十來歲的李謀換,清晨三點多就趕去幫忙張羅,七點再去上學,一直到從彰化高商畢業,離巢飛向台中市的就業市場。在車行當會計結識了她認定的終生伴侶黃清龍,幾個月後的一九八二年,兩人決定攜手走上紅毯。她,選擇早婚,選擇早一日組織可以獨立自主的家庭。… Read the rest

  • 霧峰鄉巨匠皇宮:與家共生,與鄉共榮

    本堂村是霧峰鄉境住民傷亡、家屋毀損最慘重的區域。二年前,村內大型建築「巨匠皇宮」重建竣工後,樹仁商圈連結成數百公尺的商店街,外移人口大多數也回流了,市況回復昔日景氣。

            曾士祈從事保險經紀人產業,大地震前,他出席了朝陽科技大學保險系主辦的研討會,產官學界二百人與會。會中曾即席調查「投保地震險的比率」,結果舉手的只有二人。

            「九二一」啟發了風險管理意識,過去申辦房貸時,只投保火險,目前加保地震險的普及率大為提升。天災激發人們「居安思危」的省思,從建築的防震系數,到加保地震、醫療險,從外到內翻轉了文明思維。… Read the rest

  • 東勢鎮王朝一期:茹苦聚福,安身立命

      「東勢王朝一期」是重建區當中唯一達成「以地易地」完成重建的集合式住宅。從心繫搶救現場的涕淚悲泣過度到為重建家園而奔波的苦澀長日,如今仍舊有股酸楚湧上心坎。

            林獻義和張瑞華放下家庭、放下工作,帶領大家長期抗爭,罹難家屬和建商談判了數十回,冷血的建商拍桌子辱罵的嘴臉,徒讓當時的自救會成員十分寒心;而進入訴訟階段每位原告還需籌措十三萬元的官司保證金。從自救會到更新會的蛻變歷程,遍嘗人間冷暖!

            「安居樂業」的民生需求重回生活常軌,產業復興又是另一項老百姓關切的議題。由林獻義、劉春珠夫妻經營了近三十年的農機行,用以檢視山城賴以維生的果園收成之消長,探微知著。開始的一、二年因為蓄水池、產業道路、甚或中部橫貫公路受損,加上果農忙於重整家園,無法安心地投入生產,農具的買賣驟然滑落,約莫四年後才逐漸恢復,目前回溫到受災前五成的銷售量;政府固然曾補助災戶添購農具,不過果農多以儘量維修生產機具延長使用年限,替代以往汰舊換新的週期。… Read the rest

  • 台中市錦祥富貴:新舊更替,以黌為鄰

    「錦祥富貴」位於錦祥里,以往同屬錦州里轄區,後來行政劃分才分割出來的;從早年的住宅區變更為商業區,重建之故,又回歸原點。與其說這裡是住宅區,毋寧說她是文教區,育仁國小、雙十國中、進德國小、台中一中、台中技術學院和台中體院都在附近,構成靜謐的生活場域。

            和貴族學校育仁國小只有一牆之隔,社區住民感染了校園鐘聲的祥和氣味及學童的蓬勃朝氣。

            雖言台灣的人體內流動任勞任怨的基因,然而,工作團隊一有缺口,就需及時補位。當理事長張瑋容因病入院,建經公司同仁離職,後續的會務,一直到提出「更新會成果報告書」之前,仍有諸多煩瑣程序尚待辦理。翠堤社區落成多時,總幹事林秋琴臨危受命,支援稍後才動工的幾個社區的收束工作。… Read the rest

  • 台中市文心大三元白金特區:地動磁吸,異鄉生根

    身為長子的林茂生,很喜歡弟弟移住台中市的居住環境,為孝敬老人家,特意陪伴父母親從台北南下看房子。途經「文心大三元」,母親尿急,入內借用洗手間之便,一行人相中了這座四百四十多戶的大型社區。據聞當時台北在這裡購屋的投資客多達八十餘戶。林茂生決定在台中購屋置產,也決定了下半生的命運。

            服務於一家產物保險公司,南下台中出差時,林茂生前往河南路探望雙親移居台中市的近況,再回到「文心大三元」的小套房過夜。親子對於用心轉換的生活型態,都感到滿足。

            九二一大地震凌虐中台灣,林茂生完全沒有心理準備的情況下回到「文心大三元」,驚見樑柱斷裂、地基裂縫冒出地下水……,位居南區黃金地段的理想國,頓成災戶戶數最多的集合式住宅,林茂生為之氣結。… Read the rest

  • 台中市錦新雅築:諦聽地底活水

    五樓起造的公寓喚作「錦新雅築」,真是名實相符,不單單是裝設了電梯、光纖網路,大門也從後街裡巷轉向、改為面對新闢的馬路「錦新街」。更精確地說,該是「長江後浪推前浪,一扇新門換舊門」,經由雙十路巷弄回家的路,被打通的新路取代後,滄海變桑田。

            從「回家的舊時路」回顧八○年代的建築風貌,錦新雅築兩側的舊公寓,屹立不搖,保有昔日巷道性質的建築物「法線」,因顧及左右鄰居的採光權而形成屋頂「截角現象」的產物,年代並不久遠,新舊之間卻有著鮮明的對比,見證了城市景觀的遞嬗快速。

            時代的腳步不斷向前推移。主導錦新雅築重建的靈魂人物吳佐德表示:「由文化中心、體育場、圖書館、一中街和市長官邸構成的『雙十路生活圈』已經延伸到錦新街周邊。一中街的造街計畫,打造成『一中西門町』,露天咖啡座林立;中台神學院預定地及開發中的商業大廈就在錦新雅築對面。」發展後勁十分令人期盼。… Read the rest

  • 霧峰鄉新天地:迎接平安入門

     屋子內外,四處都是碎裂的玻璃殘片,蘇建國做為一家之主,沒有驚慌的權利,他保持冷靜,先找到蠟燭,再找拖鞋,就像洪流中抱住浮木,賴以一寸寸擺脫危機、一步步接近安全地帶。

            蘇建國夫妻歷經天災帶來的生活波動,沒有無力感,也沒有怨尤,非常珍惜眼前所有,過去的就讓它過去;回憶無濟於事,唯有加倍努力以彌補災情中失去的,這是他倆「往前看」的生活態度。

            減棟、減樓層、減戶數的重建方向確立後,不重建的住戶可領取土地補償金,而由「九二一基金會」價購因減棟騰出來的土地。有了好的彈性政策,仍欠缺「東風」,資金和「人和」缺一不可,而後者端看是否具備同舟一命的社區意識及事關協調、統合的耐力大考驗,靈魂人物就是蘇建國,如何善用中華建經公司、規畫團隊的資源和專業則是另一成功的要件。… Read the rest

  • 大里市新生社區:耿直樸實,禮法求道

    顏樹木十四歲就做起水果小販,踩著腳踏車到義竹、布袋兜售。二十八歲離鄉,和妻子林金燕北上台中討生活,而妻子十二歲就拿起鋤頭到糖廠做童工,夫妻不怕出身貧寒,抱定「受苦的人堪拖磨」的精神在異鄉奮鬥。

            異鄉人居無定所,從台中市、太平到大里,看房東的臉色賃屋而居,夫妻發願「趕緊拚一間厝」,兩人在皮箱、機車零件工廠賣勞力,努力累積血汗錢。一九八一年,才三十五歲,終能宿願得償,顏樹木以七十萬在大里購得中古屋,此後,又重拾舊業賣水果,十二年後,貸款購得新生社區的現代化公寓給子女住,夫妻倆和多數生長於四、五○年代的父母一樣,懷抱補償作用的心理要讓子女過好日子。… Read the rest

  • 台中市北台中公園城:守住土地,守住希望

    結合台中市政府的力量,聘請規畫團隊為重建衝刺,卻因為法源不明確,進度停滯不前。直到有一天,邱滿祥聽過「九二一基金會」在台中舉辦的「臨門方案」說明會,眼前再次出現一道曙光。

            邱滿祥在社區附近經營一家電氣行,回顧八○年代中期至九○年代中後期的黃金十年,他形容:「客人捧著錢上門,排隊等著購物、付款……」;就以冷氣機的銷售量為例,景氣看俏時,一個夏天可售出三百多台。災後,大約只有二百台的業績。二十三年來,他看盡家電業的盛衰與浮沈。

            邱滿祥另有居所,著實不急於原地再建,但是基於為社區服務的想法,這才幹起理事長這苦差事來。… Read the rest

  • 埔里鎮陽明大樓:呼喊家園,打拼圓夢

    重建的過程,葉麗如三度探訪台北的九二一基金會,每每含淚傾吐:「感激你帶著我們向前走!」謝志誠執行長安慰她說:「不要哭,慢慢走……」

             為了整合、遊說回來參與重建的原住戶,寄發書面通知後,葉麗如隨即以哀求的口吻打電話說明會議內容,要讓會議開得有意義;五十通電話,她每打必哭,但哭過了,擦去眼淚,繼續打拚。

             這樣一個易感、藏不住情感的單親媽媽,八、九年前失婚幾個月後獨力購屋,喜洋洋地搬進陽明大樓,從小渴望有個家的夢才圓了不到半年就讓無情的地震搗毀了。

             她帶著三名子女輾轉搬了七次家,平均不到一年就要換一次窩,原因不外乎,房價漲幅較多時房東隨機售屋。第七次搬家那一天,才一到新址門口,她跌坐地上,已沒力氣打點家當。… Read the rest

  • 東勢鎮王朝二期:媽媽領軍,鳴槍再跑

    蔡淑慧生長於后里,還記得八歲左右,一邊爬進醬缸裡踩蘿蔔一邊聽阿嬤說起一九三五年發生震央就在后里墩仔腳的「台灣中部大地震」這段十分久遠的地方掌故。

             二十年後,她親身經歷了空前的百年大震。室內照明隨著樓房劇烈幌動的瞬間一片漆黑,幸好從事水電工程的夫婿在七二九全台大停電後,警覺地補強了緊急照明設施,此刻能夠使恐懼感沖淡一絲一毫都有如神助;輔助燈驅趕暗夜帶來光明,卻把家屋慘遭凌遲的過程看得更清楚,蔡淑慧抱著幼兒,目睹牆壁崩裂,聽到廁所水管爆裂的聲音……,驚慌失措之際,傳來電話鈴響,她抓起話筒,不由分說就丟下一句:「爸!逃命啊!!」… Read the re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