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地質系名譽教授陳文山在《從地質安全看3核電廠是否延役》一文指出﹐三座老舊核電都緊鄰活動斷層,核一、核二分別距離北台灣最大的活動斷層-山腳斷層只有7公里跟5公里,而更是直接經過核三廠內,距離核電廠運作核心的核島區僅1公里。陳教授根據台電公司委託的調查報告指出﹐鄰近核島區的岩盤中,存在斷層剪裂帶與褶皺構造,其中2號機組即設置於一處背斜軸部上,屬於應力集中的高風險區域。這些地質事證在1970年代三座電廠興建時是不知道的,一直到2000年以後才陸續得知與公告,簡而言之﹐這些活動斷層並未被考慮在核電廠建廠時的安全設計中。
核三重啟?要有嚴謹的地質調查與安全評估準則
陳文山教授提醒,核三廠所在的恆春斷層是核電廠地震風險的核心。因此﹐我們建議核安會應依循IAEA(國際原子能總署)與美日標準﹐針對核三重啟訂定嚴格的地質調查與安全評估準則:(一)場址不得位於活動斷層上方。(二)針對半徑5公里、10公里、30公里範圍內的活動斷層進行評估。(三)若有活動斷層通過,需提出極具說服力的抗震安全設計分析報告,否則不可以同意重啟。
依調查與評估結果的補強將會是繁浩的時間與財務負擔
核三廠(或其他老舊核電廠)若要重啟,嚴謹的地質與結構調查及耐震評估,必須落實在必要補強措施。補強措施極可能是在仍具高輻射的圍阻體內部實施,其危險度及所耗費的時間與費用,恐怕會是龐大的負擔。
記取福島核災教訓﹐切莫心存僥倖
2011年日本311 大地震,引發海嘯並造成核災等複合型災害,對日本東北地區帶來重創。在重啟老舊核能發電廠、返核聲浪高漲之際﹐我們是否有準備或者可以承受”伴隨核災的複合型災害風險”?
作者在311之後第二年到日本福島﹐在一場災後經驗分享會上福島飯舘村村長菅野典雄就神情落寞說:「地震、海嘯災後一切歸零,從零重新出發;但,核災卻讓我們得從『負數』往上爬,不知道何時才能爬到『零』?」
今年5月17 日核三二號機組停機除役﹐台灣終於擺脫活動斷層對核能電廠的潛在威脅﹐但國民黨和民眾黨卻在非核家園前夕推動「核子反應器設施管制法」修法﹐甚至提出「重啟核三」公投案。
臺灣位於環太平洋地震帶上,受到板塊擠壓作用的影響導致地震頻繁﹐蒙天保佑﹐台灣人民在傻呼呼中與三座核電廠共伴了超過46年、1萬六千多個日子之後 我們願意在明知恆春斷層穿越核三廠場區的事實下﹐重啟核三﹐心存僥倖的度過未來的20﹐甚至40年的日子嗎?
你必須登入才能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