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接吵完 吵四接 四接在吵什麼?

【台電Q&A

觀點投書】

Read the rest

核一廠乾貯爭議回顧1992~2024

摘要

     從鈾礦的開採與精煉、轉化、濃縮、燃料製造,以至於用過核子燃料管理的核燃料循環裡,用過核子燃料的管理從早期回收再處理產製新燃料的封閉核燃料循環,因為顧慮核子擴散問題,而轉變成尋求最終處置的開放核燃料循環。這一轉變導致早期興建的核電廠普遍出現用過燃料池貯存容量不足的問題。台電公司核一、二廠為早期興建,廠內的用過燃料池容量有限,均不足以容納運轉執照效期40年的所有用過核子燃料。於是參考核能先進國家的經驗,提出「近程以廠內水池式貯存,中程採廠內乾式貯存及在遵守國際核子保防協定下,尋求在國外進行再處理之可行性,長程推動最終處置」的用過核子燃料管理策略,並規劃於核電廠內興建用過核子燃料乾式貯存設施,用以貯存經用過燃料池冷卻後的用過核子燃料,作為最終處置前的中繼站。Read the rest

921震災三叉坑遷住,行政擺烏龍,造成受災族人身心靈恐懼與傷害!監察院已提案糾正

摘要

     臺中縣三叉坑部落房舍因九二一大地震幾近全毀,政府採禁止原地重建及以地易地方式協助災民遷住。惟台中縣和平鄉公所(今台中市和平區公所)未依重建細部執行計畫,完成該部落重建區域土地所有權移轉登記,且漏未製作相關書表簿冊以備事後查驗證明土地已取得,導致時隔20年後仍有部分建物未完成保存登記,且部分建物坐落基地的土地有權仍登記為私人所有,導致遭法院拍賣移轉,進而發生拍賣取得土地的第3人要求受災戶高價買回土地或脅迫將訴請拆屋還地等情事,造成受災戶身心靈恐懼與傷害,嚴重影響受災戶的居住權及財產保障權益,因原住民族委員會、臺中市政府與和平區公所等相關機關確有違失,遭監察院糾正在案。建請政府依協議,盡速「補辦價購」遷住地土地,並於取得土地後依當時所制訂的「原住民聚落重建作業規範」第十一條規定及「以地易地」承諾辦理土地移轉予遷住戶,莫讓族人深陷無盡的恐懼。Read the rest

921 ,那個民力崛起、互信、堅持的年代

921災後重建團隊林立 救災重建陷入多頭馬車

憶起921大地震後的種種,值得在25年後拿出來和大家分享的是「民間力量的崛起」。因為民間力量的崛起與參與,不僅影響了後續的重建,也造就921和後續其他大型災害災後重建最為不一樣的地方。過程中許多在地出發的行動,更可堪稱是走在當今許多政策的前面,如長照2.0、農村再生與地方創生。

民力投入

大地震後,許許多多的民間團體紛紛籌組工作團隊入駐災區,數量不少。依據行政院九二一災後重建委委員會非正式統計,在全盛時期,全國33個受災鄉鎮市區,入駐的工作團隊可能超過130個。他們的背景互異,思想觀念不一,使得整個災區呈現多元景象,也出現:(1)團隊間缺乏橫向聯繫,導致資源分配不均;(2)募款與捐款流向缺乏監督機制等現象。… Read the rest

核一乾貯爭議,可以不要再拗嗎?

本文同步刊登於風傳媒

爭議超過十年的核一廠乾式貯存設施,因新北市政府拒絕核發「水土保持完工證明書」而無法申請運轉執照,在台北行政法院判決台電勝訴後,本以為爭議可以就此落幕,未料新北市政府在判決後推托台電不送件,讓市府「無卷可審」,因此要求台電公司重新提送水保計畫再核定;但經濟部表示,依判決結果,不是台電公司應再送件,而是新北應直接核定,究竟誰是誰非?誰在硬坳?其實檢視六次訴願決定與行政法院判決,便可得知答案

用過燃料池容量不足的困境與對策

我國核一、二廠為早期興建,因當時國際間對於用過核子燃料管理是採「封閉型核燃料循環策略」Read the rest

亞泥礦區土地與礦業權展限事件

1973年一場協調會後,他們失去了他們的土地

《看見台灣》導演齊柏林在民國106年5月路過花蓮亞泥礦場時,拍下「亞泥比我5年前拍看見台灣的時候,挖得更深了」的照片與對話在「多滿羅賞鯨」臉書粉絲專頁PO出後,引起社會關注, 一場奮鬥30多年塵封多時的「反亞泥,還我土地」記憶再度浮現。而當年為響應第六期經建四年計畫而前進花蓮設廠的亞洲水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亞泥」)於62年自華東工業股份有限公司受讓取得位於花蓮縣秀林鄉及新城鄉的新城山大理石採礦權,竟然可以在礦業法「霸王條款」的護航下「免環評、免告知、免同意」的20年又20年的數度展限。種種的不合理終於浮出檯面。由於亞泥每次展限都被視為「舊權利的延續」,而非「新權利的賦與」,所以每次展現都可以不需要環評、不必取得地主同意、更不必踐行原住民族基本法規定與礦區所在地原住民諮商取得同意。Read the rest

臺灣災難重建的引路人

謝志誠老師是長期關注臺灣災害防救、社區營造、農村發展與環境保護議題的重要學者,曾擔任臺灣大學生物產業機電工程學系教授、財團法人九二一震災重建基金會執行長、第十七屆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委員等職務。在九二一大地震之後,有將近10年的時間投身於災後重建工作,親身見證了臺灣災難管理制度與防災意識的成長與進步。

一、以社區為主體的防救災理念

「災後重建」,是一種既必要,卻又存在傷痛記憶的歷程,許多研究都指出,臺灣在九二一大地震後才有較具系統性的災害應變制度與防災意識。謝老師娓娓道來臺灣20多年來防救災意識的演變:1999年九二一大地震之後,讓解嚴以來累積的民間能量隨著土地的迸裂而崛起。依據行政院非正式的統計,在全盛時期,入駐災區的工作團隊可能超過130個。他們的背景互異、思想觀念不一,使得災區呈現多元的景象,也讓社區意識及以社區為主體的自主應變救災能力逐漸受到重視。消防署因體認到當災情過大或受災範圍太廣時,恐無法及時調派救災人力前往災區救援,故於1999年底以村里為單元,輔導居民組成「睦鄰救援隊」,為臺灣首度以社區為主體的防救災組織。Read the rest

農田水利會改制爭議

點選圖片瀏覽全文……

 


 

 

Read the rest

安全的家園,堅強的社區:天然災害後的重建手冊

臺灣深受全球氣候變遷所影響,加上人口密集、土地高度開發,有73%的土地與人口曝露在三種以上的災害中。過去以來,我國因為重建政策的決策缺乏一致性的標準,對於重建速度與質量的權衡亦一直無法客觀與冷靜的討論,經驗的傳承、累積與制度的建立均明顯不足。面對頻傳的極端氣象事件和可能發生的複合型災害,不僅災害衝擊的不確定性逐漸增加,災後的應變、復原與重建問題也漸趨複雜化。因此,努力累積與傳承國內經驗似乎已刻不容緩。
       對於曾經參與921震災重建,並正在研究莫拉克風災重建的我們來說,在讀完世界銀行出版的《Safer Read the rest

黑面琵鷺的鄉愁

1993年起,有兩個財團計畫到七股開發濱南工業區,興建煉油廠、石化廠、大煉鋼廠與工業港,讓這個原本默默無名的漁鄉-七股,從此登上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爭議的舞台……

這本書先介紹事件發生地點,以及它的地理變遷滄桑史,然後再從時序的角度來切割故事的發展,包括「雀屏中選  粉墨上台1993~1994」、「一階環評  提前暖身1994~1995」、「攻防焦點 轉往台北1995~1996」、「環評挫敗  蹲下再起1996~1997」、「二階環評  準備開戰1996~1997」、「二階環評  輪番上場1998~1999」、「環評過關 Read the rest

八輕遊台灣 國光石化的故事

回顧八輕、國光石化,從啟動至今,超過十八年,歷經兩次政黨輪替,不僅政治生態丕變,社會大眾對環境議題的反應也大大不同。政黨與政治人物不再是環境議題的唯一代言人,新的領導模式還在摸索學習,但寡頭領導、地方頭人說了就算的時代已經結束;網路科技成為新型態的動員工具,不滿與憤怒藏在鍵盤、藏在滑鼠、也藏在滑動的指尖,社會活力已經變得深不可測;中產階級不再冷漠,而且願意為環境保護走上街頭;年輕人用無敵的青春展現的無畏,有屬於他們自己的、不願旁人指指點點的風格。種種的變遷,我願意相信它是一種進步,而改變的背後,則是一股逐漸令人無法忍受的腐敗,以及誰都可能成為下一波環境災民、氣候災民的無奈。Read the rest

迸裂土地而出的力量:走過二十年,12個九二一災後堅持至今的故事

推薦序/回顧九二一(殷琪 / 欣陸投控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前財團法人九二一震災重建基金會董事長)
推薦序/重建牽起生命連結,本心凝聚社會共好(蔡培慧 / 立法委員、前財團法人九二一震災重建基金會執行秘書)
推薦序/堅持,讓社會充滿溫暖(張景森 / 財團法人賑災基金會董事長)
引言:信任、信心與堅持(謝志誠/財團法人豐年社董事長、前財團法人九二一震災重建基金會執行長)
  1. 他們在Gaga指引下協力前進–林建治與黃盈豪
  2. 埔里鎮唯一的村長–陳芳姿
  3. 從鏟子到鍋子,長照二十年–廖振益
  4. 走在長照二.〇前面的機車行黑手–邱慶禧
Read the rest

三接的前世與今生 1995~2022

推薦序/三接為我們上了一堂科學公民課/ 曾文生
推薦序/這本書,是台灣公共政策最真實的教科書/ 李順欽
自序/讓三接與藻礁可以相互包容,多元共生!

輯一 三接滄桑史篇

  • 第一章  三接的前身
    • 1995 年敲定北部地區液化天然氣接收站(二接)
    • 因應北部缺電,大潭電廠2001 年動工興建
  • 第二章 三接第一回合報編程序(東鼎時期)
    • 東帝士集團1995 年申請桃園觀塘工業區開發計畫
    • 東鼎觀塘工業區(港)環境影響評估審查
    • 觀塘工業區(港)報編過關,2001 年開工
    • 中油2003 年得標大潭電廠天然氣採購案,2004 年興建二接
    • 觀塘開發計畫停擺,東鼎2004
Read the re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