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3花蓮地震受災戶安置旅宿措施

觀光署與國土管理署共同推出「0403花蓮地震受災戶安置旅宿措施」 雙人房每月3.2萬元及四人房每月4.4萬元

圖資來源:交通部交通新聞稿

為協助安置受「0403花蓮地震」住宅毀損、且短期內暫未有合適租屋處之花蓮地區受災戶,交通部觀光署與內政部國土管理署合作,於「0403 震災受災戶住宅補貼方案」內規劃「花蓮縣受災戶短期安置旅宿措施」,積極媒合花蓮縣旅宿業者提供空閒房間,為受災戶提供短期安置量能,並協助提升當地旅宿業因地震影響致遊客減少之住房率,加速花蓮地區受災戶及旅宿業者災後復原作業。

本項安置措施預計執行期間3個月,由花蓮縣政府核定及公告配合之旅宿業者名單,提供雙人房及四人房房源,由中央政府協調資金,補助旅宿業者提供住房之費用,讓有需要之受災戶以月租方式免費入住,每戶以補助入住一房為原則,並以每月雙人房新臺幣3.2萬元及每月四人房新臺幣4.4萬元之原則採計。… Read the rest

三接吵完吵四接,四接在吵什麼?

誠實面對北東電網供電缺口

協和以氣換油,基隆健康、生態、財富三好,全台都好

經濟部日前公布「111年全國電力供需報告」,其中協和電廠新1號燃氣機組再度延後半年,遲至2027年才能加入供電行列,究其原因,實因協和電廠更新計畫自2018年提出以來,即歷經影響海洋生態、航運安全、地方公投等爭議。為化解爭議,台電公司也二度縮小填海造地面積提出東移新方案(3.0版)。這個原本期待於2025年舒緩北部供電缺口改善地方空污的計畫,到2027年才能實現。已整整延宕二年的計畫,最近又遭部分公民團體與基隆市政府以東移新方案(3.0版)已不同於Read the rest

核一乾貯爭議,可以不要再拗嗎?

本文同步刊登於風傳媒

爭議超過十年的核一廠乾式貯存設施,因新北市政府拒絕核發「水土保持完工證明書」而無法申請運轉執照,在台北行政法院判決台電勝訴後,本以為爭議可以就此落幕,未料新北市政府在判決後推托台電不送件,讓市府「無卷可審」,因此要求台電公司重新提送水保計畫再核定;但經濟部表示,依判決結果,不是台電公司應再送件,而是新北應直接核定,究竟誰是誰非?誰在硬坳?其實檢視六次訴願決定與行政法院判決,便可得知答案

用過燃料池容量不足的困境與對策

我國核一、二廠為早期興建,因當時國際間對於用過核子燃料管理是採「封閉型核燃料循環策略」Read the rest

我國核廢料處理現況

我國核廢料處理現況

〔序言〕告別核電 重建信心 展現決心 細膩處理核廢料

 第一  核廢料、核能發電與電廠除役

  • 第一節 核廢料/放射性廢棄物
    • 1. 高放射性廢棄物
    • 2. 低放射性廢棄物
    • 3. 小產源廢棄物管制
    • 4. 小結:核廢料≠核能發電?
  • 第二節 核能發電
    • 1. 核一廠
    • 2. 核二廠
    • 3. 核三廠
    • 4. 核能發電量
  • 第三節 核電廠除役
    • 1. 除役規劃準備工作
    • 2. 執行除役工作
      • 2.1 除役目標
      • 2.2 除役時程規劃與除役各階段主要作業目標
      • 2.3 廠區現況與設施說明
      • 2.4 拆除範圍
      • 2.5 除役期間改建或新建設施
      • 2.6 廠房及土地再利用規劃
      • 2.7 除役期間的監管與除役完成報告
  • 第四節
Read the rest

亞泥礦區土地與礦業權展限事件

1973年一場協調會後,他們失去了他們的土地

《看見台灣》導演齊柏林在民國106年5月路過花蓮亞泥礦場時,拍下「亞泥比我5年前拍看見台灣的時候,挖得更深了」的照片與對話在「多滿羅賞鯨」臉書粉絲專頁PO出後,引起社會關注, 一場奮鬥30多年塵封多時的「反亞泥,還我土地」記憶再度浮現。而當年為響應第六期經建四年計畫而前進花蓮設廠的亞洲水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亞泥」)於62年自華東工業股份有限公司受讓取得位於花蓮縣秀林鄉及新城鄉的新城山大理石採礦權,竟然可以在礦業法「霸王條款」的護航下「免環評、免告知、免同意」的20年又20年的數度展限。種種的不合理終於浮出檯面。由於亞泥每次展限都被視為「舊權利的延續」,而非「新權利的賦與」,所以每次展現都可以不需要環評、不必取得地主同意、更不必踐行原住民族基本法規定與礦區所在地原住民諮商取得同意。Read the rest

臺灣災難重建的引路人

謝志誠老師是長期關注臺灣災害防救、社區營造、農村發展與環境保護議題的重要學者,曾擔任臺灣大學生物產業機電工程學系教授、財團法人九二一震災重建基金會執行長、第十七屆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委員等職務。在九二一大地震之後,有將近10年的時間投身於災後重建工作,親身見證了臺灣災難管理制度與防災意識的成長與進步。

一、以社區為主體的防救災理念

「災後重建」,是一種既必要,卻又存在傷痛記憶的歷程,許多研究都指出,臺灣在九二一大地震後才有較具系統性的災害應變制度與防災意識。謝老師娓娓道來臺灣20多年來防救災意識的演變:1999年九二一大地震之後,讓解嚴以來累積的民間能量隨著土地的迸裂而崛起。依據行政院非正式的統計,在全盛時期,入駐災區的工作團隊可能超過130個。他們的背景互異、思想觀念不一,使得災區呈現多元的景象,也讓社區意識及以社區為主體的自主應變救災能力逐漸受到重視。消防署因體認到當災情過大或受災範圍太廣時,恐無法及時調派救災人力前往災區救援,故於1999年底以村里為單元,輔導居民組成「睦鄰救援隊」,為臺灣首度以社區為主體的防救災組織。Read the re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