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cshieh's observation & learning

楔子:說八輕,話從前

說「八輕」,得先從「輕」系列說起…

「輕」系列雖「輕」,但長幼有序,從一輕、二輕起算排行。

「輕」者,輕油裂解廠的簡稱。輕油裂解乃將原油提煉後的輕油(又稱石油腦),裂解成乙烯、丙烯、丁二烯、苯、甲苯、二甲苯等分子量較小的系列石化基本原料,供下游工業製造合成纖維、塑膠、橡膠和其他化學品。

「輕」系列排行老「七」者,開發計畫被駁回而走入歷史,「八輕」不想被叫「八輕」,改名叫「石化科技園區計畫」,主導者從中國石油股份有限公司,換成台灣中油股份有限公司,一樣都簡稱為「中油」,最後變成中油投資的國光石化股份有限公司。

「八」者,乃第八套或第八座。因為五輕、六輕太有名,簡單易懂,所以濱南工業區開發計畫明明不只「輕」,還有很重的「煉鋼」,但習慣統稱為「七輕」。「石化科技園區計畫」或「國光石化科技園區計畫」,還是被稱為「八輕」。

第一、二輕油裂解廠,座落於高雄市楠梓區的高雄煉油廠,分別於1968、1975年啟用,已分別於1990、1994年拆除。

第三、四輕油裂解廠,座落於高雄市林園工業區,是十大建設的產物,分別於1978、1984年開工運轉,乙烯年產量分別為23萬噸、35萬噸。因運轉至今已達31年,設備老舊,提出的三輕更新計畫已經在2008年通過,將就地更新。

第五輕油裂解廠,座落於高雄市左營區的高雄煉油廠,以取代老舊的二輕。

1987年的解嚴對於五輕計畫投入下了巨大變數,以往「重開發、輕環境」的路線受到了來自基層的抵抗。長達38年的戒嚴令是一道過時的桎梏,緊緊地勒索著台灣日益壯大的公民社會。在當時,中油高雄煉廠的勞工紛紛組織起來,發動自主工會運動,將應屬於他們的工會從國民黨黨工手上爭取回來。在廠外,長年忍受工業污染的後勁居民也站了出來,他們組織自救會,反對五輕計畫。這場轟轟烈烈的反五輕運動長達三年之久,後勁居民日夜圍堵中油西門,多次北上陳情,也曾攀登上廠區的燃燒塔,進行高空抗議。此外,後勁人也舉行過台灣環境運動史上的第一次「公投」。到了1990年,在黑白兩道的壓力下,自救會內部堅決反對的勢力被孤立,政府終於正式宣佈五輕動工。1994年,五輕開工運轉,乙烯年產量為23萬噸,開工前政府承諾將於2015年遷廠。

第六輕油裂解廠,座落於雲林縣離島工業區的麥寮區,由台塑集團-台塑石化投資興建。1994年7月動工,1999年2月起陸續完工運轉。麥寮區開發總面積2,603 公頃,日煉油量54萬桶、乙烯年產量量為293.5萬噸。目前正提出第五期計畫,預計使用面積101 公頃,已有條件進入第二階段環境影響評估審查。

王永慶很早之前就想要投資輕油裂解廠,完成台塑集團內部的逆向整合,但是政府一直拒絕讓民間財團涉足石化產業的「戰略高地」,堅持由國營的中油公司壟斷。到了1980年代中,「自由化」已經成為無法阻擋的「國際潮流」,台塑集團邁向石化王國的夢想終於獲得官方的首肯。儘管如此,台塑六輕的設廠過程也遭到解嚴後萌生的環境運動與反對黨的嚴峻挑戰。

王永慶最呷意的設廠地點是宜蘭縣的利澤工業區,但是沒有料到遭遇台灣環境保護聯盟宜蘭分會與當時無黨籍縣長陳定南(1981-1989)的聯手反對。1987年12月13日,曾任職台塑集團的陳定南與王永慶舉行前所未有的電視辯論會。六輕計畫在宜蘭遇到意外的挫折之後,政府建議台塑考慮在桃園縣觀音鄉設廠,但是這項消息也引發了當地的反對,居民成立了草漯村反六輕組織。1990年,台塑考慮重回宜蘭,這時縣長已經換成民進黨籍的游鍚堃(1989-1997),陳定南則轉任立法委員,而新上任的郝柏村院長在化解後勁反五輕勢力之後,也將矛頭對準宜蘭。12月1日,宜蘭鄉親搭乘五十幾餘輛遊覽車來到台北抗議。郝柏村指示,法務機關要主動調查帶頭遊行的陳定南。因為宜蘭人反六輕,行政院刪除了1992年度的北宜高預算。

宜蘭人不要六輕,台塑又嫌桃園觀音不好,在官員的推銷下,1991年8月,台塑六輕計畫終於落腳雲林。當時縣長廖泉裕表示,「雲林大門為台塑六輕開」。儘管有雲林親鄉的支持,台塑集團的企圖卻不僅於止。早在1989年天安門事件之後,王永慶去見了當時被國際社會孤立的鄧小平,雙方初步敲定了海滄計畫。為了讓台塑能「根留台灣」,政府釋出了許多利多,包括將六輕列入六年國建計畫,可以享有融資、外勞引用、國有土地出售等優惠。換言之,從五輕到六輕,台灣的大財團不僅有能力可以投資資本密集的輕油裂解產業,在政治上,他們也開始玩起「聲東擊西」、「挾洋自重」的策略,目的在於爭取更多的政策補助。

第七輕油裂解廠為台南縣濱南工業區開發計畫的一部分,由東帝士集團申請興建。

就如同先前的五輕、六輕,七輕也引發了大規模的環境運動風潮。濱南工業區開發計畫原先規劃在台南七股填海造陸,興建輕油裂解廠、大煉鋼廠與工業港,如此將摧毀潟湖生態,威脅頻臨絕種的黑面琵鷺,且將剝奪沿海漁民的生計。與先前的反五輕、反六輕運動一樣,在地居民構成了動員的主力部隊,他們與民進黨政治人物合作,共同對抗一個中央政府強力推動的開發計畫。1996年8月,立法委員蘇煥智發起南瀛苦行,用八天七夜的時間,走遍台南縣二十二個鄉鎮市。10月4日,南台灣共動員了150餘輛的遊覽車北上,向政府表達愛鄉護水、反對濱南工業區開發計畫的決心。

在反六輕運動中,宜蘭、桃園觀音、雲林麥寮等地的反對勢力並沒有明顯的彼此串連。但是到了反濱南運動,由於供水的問題,台南縣市、高雄縣市、屏東縣等地的環境團體因此集結起來,他們發起了「南台灣綠色革命」,形成山與海的串連,共同反對「山上蓋水庫、海邊蓋工廠」的發展模式。儘管反對勢力在1990年代中期獲得了顯著的成長,開發業者的政治影響力也獲得了提升。在這時,民進黨已經揮別了過去草莽的街頭抗爭形象,試圖擁抱「主流民意」,成為下一個執政黨。台南縣長陳唐山的始終「不反對」與蘇煥智的堅決「反對」成了民進黨內部的風暴,反對者曾聯手向民進黨中央黨部陳情,要求民進黨積極表態反濱南,但黨中央卻始終沒有辦法擺平兩位地方山頭的對立。此外,開發業者也動員了在地政治人物與其椿腳系統,積極營造支持濱南案的「民意」。

濱南工業區開發計畫是1994年12月底環境影響評估法制化後,環保署處理的第一件案子,也因此,台灣的環境運動也從街頭的「武鬥」,走向議事場的「文鬥」。在先前,環評只算是試辦,最多只是參考性質,其結論沒有約束力,審查機構也沒有否決的效力。在環境團體的努力下,環評法終於確定其法律地位,而濱南案則是這一套制度上路後的試金石。為了要提出專業的反對意見,環境人士進行任務分工,分別研究用水、潟湖生態、海岸沖刷等議題,並且提出發展台南濱海國家風景區的替代方案,在審查會上要求環評委員嚴格把關。在以往,中油五輕案花了四個月就完整環評審查,而麥寮六輕案則是九個月,但是濱南案卻足足花了四年多。最後在官方的護航下,1999年12月有條件通過環境影響評估審查,即便如此,反對者仍是爭取到了必要的時間。直到2009年9月,土地報編申請遭內政部駁回,濱南工業區開發計畫終於走入歷史。

第八輕油裂解廠就是現在的「彰化大城石化科技園區」,選在彰化縣境內西南隅的海岸地區,即濁水溪口以北至大城、芳苑鄉界間的大城海堤外現有浮覆海埔地及其外圍海域。計畫分二期開發,第一期設置包括二座日煉15萬桶原油的煉油廠、一座年產120萬噸乙烯的輕油裂解廠、一座年產150萬噸的芳香烴廠及23座石化中下游工廠;第二期則設置一座日煉15萬桶原油的煉油廠、一座年產120萬噸乙烯的輕油裂解廠、1 座年產130萬噸的芳香烴廠及18座石化中下游工廠。第一期開發預計於2015年12月完工,第二期開發則預計於2023年至2024年底陸續完工。

有人把「八輕」的源頭,回溯到中油五輕動工前夕,行政院長郝柏村為化解五輕建廠爭議,於1990年9月13日到後勁夜宿後,經濟部長蕭萬長對外提出「中油高雄煉油廠將在25年之內遷廠到嘉義外傘頂洲」的承諾。當時有工業局的官員指出,未來將規劃七輕及八輕,以取代三輕及四輕,而且將來的七輕及八輕也可能配合中油高雄煉油廠的遷建,蓋在離島工業區。

往回看,更早一步提出七輕及八輕者,是1988年擔任經濟部長的陳履安。同樣地,與後勁五輕建廠抗爭有關。1988年10月3日,大約50名的後勁居民在經濟部門口靜坐示威,以絕食方式抗議政府不答應緩建五輕。10月6日,反五輕的民眾與中油達成初步協議,中油同意反五輕民眾的要求,發函給經濟部,建議經濟部在現有汙染未改善前,暫緩興建五輕,經濟部也應另行找到適當的建廠地點,以取代五輕預定廠址。同一時間,陳履安卻在與數位立法委員餐會時表示,除五輕、六輕外,必要時仍將繼續支持民間興建七輕、八輕。不久之後,陳履安就在一場演講會上表示,經濟部正在規劃一塊八千至一萬公頃的海埔地工業區,中油高雄煉油廠將遷移到工業區內,未來七輕、八輕也將在區內設廠。媒體以「汙染性工業『集合號』、海埔新生地『新樂園』」來形容陳履安所稱的工業區。

這艘汙染性工業「集合號」可能是雲林離島工業區,也可能是計畫在嘉義鰲鼓農場海埔地往外延伸到外傘頂洲間,築堤填海開發成的離島工業區。

五六七八,都是數字

讓人納悶的是,五輕才在1990年9月22日動工,台塑六輕雖然在1986年就獲准興建,但宜蘭利澤的建廠計畫遭到宜蘭縣長陳定南的強烈反對,1988年起轉戰桃園觀音、嘉義鰲鼓、雲林離島工業區等處後,才於1991年選定雲林離島工業區的麥寮區。換言之,1988、1990年左右,五輕才跨出一小步,六輕計畫也只有聲音,還沒有影子,怎麼就開始勾勒七輕、八輕的藍圖?

是的!當時五輕、六輕的環境評估與污染防治標準,都還沒能取信於社會大眾及地方居民,再弄個七輕、八輕的爭議,豈非亂上加亂,令人談「輕」色變?媒體也揶揄了陳履安,建議政府應先徹底宣導、溝通,解決五輕、六輕的問題後再說七輕、八輕。

五六七八是喊數字、加碼的遊戲?與其說是高瞻遠矚的官員預看了台灣石化原料需求的未來,按部就班地逐一推動,不如說這是一種伴隨「大有為政府」年代的心態,也就是俗稱的「大頭症」。他們認為需求是不斷地成長,供給也要隨之逐步提高。這種發展主義的預設立場忽略了生態學一直強調的有限承載力,自然環境與資源不可能持續、無條件地承受人類越來越強烈的掠奪。更重要地,環境運動在1980年代中期的興起,正意味著台灣公民社會開始受不了這種過時的心態。發展主義所引發的種種社會後果,包括掠奪弱勢者的生計依靠、破壞自然景觀、製造工業污染等,成為激發各種反對運動的民怨源頭。

五輕、六輕、七輕、八輕,真的是長幼有序一個一個來。到了今日,中油五輕已經運轉了17個年頭,如果政府要信守承諾,再過4年,它就要停工。從宜蘭利澤、桃園觀音、福建海滄一路流浪到雲林麥寮的台塑六輕,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單一石化園區,其乙烯年產能在五期計畫後將達324萬噸,遠遠超過中油體系,穩坐「龍頭」。在地方民眾與台南縣政府的強力堅持下,七輕計畫確定胎死腹中,走入歷史。但是八輕呢?陳履安在1988年勾勒出來的汙染性工業「集合號」將航向何處?海埔新生地「新樂園」快樂嗎?

簽意願書,合資八輕

七輕、八輕的訊息見報後,八輕,甚至是七輕,需不需要建?要不要合併?看法紛歧。1993年7月,經濟部的評估指出,七輕、八輕,加上中油、台塑六輕及六輕擴大計畫後,國內乙烯及各項油品將出現供給過剩,工業局應協調並評估東帝士七輕與中油八輕合併的可能。主管國營事業重大決策的經濟部國營會也憂心地表示,東帝士七輕與中油八輕重疊性極高,國內石化市場在七輕完成後,就會出現產量過剩的情形,八輕生產的石化原料,將來要賣給誰?

正在馬不停蹄拜訪石化廠商,共商合資籌組八輕計畫的中油很有姿態地回應,不清楚七輕計畫的內容,無法評估合併的可行性,如果東帝士對八輕有興趣,可以與中油接洽商量。

其實,在中油放話前,東帝士集團總裁陳由豪已於1993年6月30日宣布籌建煉油廠及芳香烴廠,提出七輕建廠計畫。東帝士表示,七輕計畫正在招募股東,歡迎石化廠商加入,中油是國營公司,預算經費必須逐年編列,是否能獲得立法院支持還是充滿變數,與中油合作的風險太高。東帝士預估,中油八輕計畫要等到2000年以後才能完成,東帝士七輕只需要4年興建時間,1997年就可完成,兩者並不能配合。

在七輕、八輕合併可能性不高的情況下,經濟部工業局只好先確立「先到先辦」的審查原則。工業局表示,若兩個計畫分別提出,都將列入重大投資計畫予以輔導;若發生產量過剩,則由市場機能決定。

在東帝士七輕這邊。1993年 9月27日,東帝士集團由所屬的東展興業公司提出石化綜合廠投資計畫(七輕),準備結合10餘家石化廠商,在台南縣七股鹽場投資1,500億元興建煉油廠及輕油裂解相關工廠。10月29日,經濟部原則同意東帝士集團依照《促進產業升級條例》規定,申請將台鹽總廠七股鹽場的土地報編為工業區,開發使用。

在中油八輕這邊。1993年8月10日,中油邀集了包括東帝士在內的19家石化廠商,針對合資八輕計畫進行溝通。會議達成共識,凡是有意參加投資八輕計畫的業者,必須在九月底前向中油登記,中油將在確定哪些業者要加入後,向經濟部工業局提出建廠申請。媒體報導指出,石化廠商於會議中強烈要求比照台塑六輕,爭取優惠待遇,只要是政府給六輕的各項優惠,他們通通要有。

講好9月底就要完成登記,並預訂於10月26日簽署合作意願書的安排,卻未如願。一些投資廠商的理由是財力不夠,不過他們也希望中油能提高投資比率,或尋求大型的財團加入。不過中油表示,為了維持「新」公司的民營性質,持股最多也只能達49%。

從中油的講法可以看出,八輕計畫由中油主導,演變成為以中油轉投資的公司主導,是1993年就已有的想法,不是2006年國光石化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前後才冒出來的想法。

積極主導八輕計畫的中油,期望扮演中心公司的角色,但被定位為衛星公司的投資業者的想法,卻停留在確保原料取得的角度;石化下游業者擔心,若不早一點「登記」,將來可能分配不到石化原料。可是面對計畫即將付諸實現,得拿錢出來辦理評估作業時,卻冒出各種意見,甚至退縮。無怪乎,輿論認為他們是「同床異夢」,發生挫折在所難免,也不足為奇。

過程中,又發生哪些事情?無從得知。確定的是,八輕計畫在醞釀多時後,合作意願書終於在1994年3月15日簽署。主導者是中油,合作的石化廠商包括褔聚、台聚、台苯、東聯、中纖、中石化、國喬石化、李長榮化工、和益化工、大連化工、和桐化工、台灣石化合成、聯成石化、中國橡膠、中美和、高雄塑酯、台肥及大洋等18家公司。

一度被經濟部撮合的東帝士,並不在簽署意願書的名單內,這是否正式宣告了七輕、八輕案的分家?

八輕計畫,當年也被稱為「第三座煉油廠及石化增產計畫」,將興建2座日煉10萬桶原油的煉油廠,以及2座合計年產90萬噸乙烯的輕油裂解廠,預計在1999年開始運轉,以取代高雄煉油廠及林園等石化工業區為目的。中油持股約35%,不超過50%。所謂第三座煉油廠,是指繼高雄煉油廠、桃園煉油廠之後的中油第三座煉油廠。

至於八輕計畫的落腳地點?有幾個版本,一為「嘉義鰲鼓農場、雲林離島工業區及桃園觀音」,另一為「桃園觀音、嘉義鰲鼓農場及高雄大林蒲」。

桃園觀音,走六來八

傳出的八輕計畫落腳地點,雖然版本不同,卻都有位於桃園的觀音工業區,理由是地理位置接近消費市場,加上中油即將取得大園鄉沙崙105公頃及觀音鄉大潭工業區250公頃的土地,興建大型儲槽。消息傳到桃園縣,縣長劉邦友及觀音鄉長郭榮宗都表態反對。

在八輕之前,觀音也曾被六輕看中過。

1988年3月,六輕在宜蘭利澤工業區的建廠計畫受阻之後,決定將目標轉向桃園縣觀音工業區。消息傳到桃園,反六輕及反對杜邦公司到桃園縣觀音鄉設廠的民眾開始集結抗議,並於6月28日北上環保署、經濟部及立法院陳情。

1988年7月18日,環保署審查通過台塑提出的觀音工業區環境影響評估。觀音鄉民要罷免鄉長、民進黨桃園縣黨部要罷免縣長徐鴻志,也有號稱「沉默的大多數」縣民揚言要罷免兩位民進黨公職人員,以懲罰他們如此地不尊重民意!

雖然環境評估審查已過關,台塑在觀音工業區的六輕計畫仍因當地民眾的反對,加上用地及專用港問題未獲解決,幾近停擺。台塑埋怨工業港不能私有,埋怨土地不夠用,埋怨土地價格太高。

1990年初,台塑計畫到中國福建海滄興建輕油裂解廠的構想逐漸浮現,王永慶發表「萬言書」,陳述台塑被迫出走的苦衷。王永慶的聲音,在郝柏村被提名出任行政院長後,獲得了重視。繼宣布五輕動工後,郝柏村也公開表示,希望台塑放棄海滄計畫,台塑六輕在台建廠的問題,政府將協助解決。

1990年底,台塑「暫緩海滄而就利澤」的立場逐漸鮮明,台塑表明「根留台灣」,六輕計畫重返宜蘭利澤。

此時,宜蘭縣長由民進黨籍的游錫堃接任,縣長陳定南轉任立法委員,六輕重返宜蘭在縣政府、縣議會的一致反對下,鍛羽而歸。游錫堃甚至撂話說,除非他不當縣長,不然他在位一日,就反對六輕在宜蘭設廠。

六輕重返宜蘭受挫之後,1991年初,又計畫重返觀音。此時,桃園縣長已由徐鴻志換成劉邦友。面對六輕有意重回觀音設廠,劉邦友可說是卯足勁歡迎,並承諾盡最大力量協助六輕取得土地。

1991年8月7日,台塑宣布六輕落腳雲林麥寮。六輕進駐觀音的動作終於在「在地人反對、縣政府支持、中央政府推動、台塑沒有意願」的氛圍下告一段落。沒有想到,到了1994年,才剛逃過六輕一劫的觀音鄉,又得面臨八輕的威脅。

剛上任的民進黨籍觀音鄉長郭榮宗表示,中油想要在觀音蓋八輕,可能會面臨如同台塑六輕一樣的抗爭壓力,「才趕走六輕,怎麼八輕又要來了?」郭榮宗指出,中油和台電要在觀音大潭設儲油槽和發電廠,都遭到鄉民強烈抗拒,何況是面積廣達七百多公頃的煉油廠。郭榮宗進一步表示,雖然觀音鄉很需要繁榮,但鄉民強烈排斥汙染性的產業。

不久前才力挺六輕的劉邦友表示,中油要以大潭工業區作為八輕建廠預定地,不但沒有提出具體的建廠計畫,也沒有提出回饋地方的計畫,因此不歡迎八輕在桃園建廠。

兩年後,卻有媒體報導指出,中油八輕計畫設廠地點幾經波折終於在最近有了重大的突破,中油原則上決定在桃園大潭、觀音一帶蓋八輕廠。是空穴來風?或真有此事?都不見中油的具體動作;爾後幾年,再也找不到桃園觀音與八輕計畫有任何連結。

來去七股,合併七輕

八輕計畫合作意願書簽了之後,七輕、八輕合併或合作,又被往事重提。除了中油調派專人與東帝士進行協調,尋求七輕和八輕合作的可能性外,經濟部長江丙坤也出面大力撮合,希望八輕與七輕合作,將兩個計畫合併為一,並建議中油配合東帝士,將場址選在七股鹽灘。想要投資七輕與八輕的王永慶也認為,兩個計畫合併最為有利。

報導指出,工業局已出面「撮合」七輕和八輕,使得七輕與八輕合併的態勢越來越明顯,且七輕與八輕的合併計畫將由東帝士主導。報導進一步引用中油主管人員的話指出,中油已經與東帝士有過多次協商,同意比照台塑六輕,興建大規模的輕油裂解廠和數十座石化綜合廠,滿足中下游業者的需求,不過經營方式與台塑六輕有所不同。

在撮合聲中,中油董事長張子源透露,已經確定中油與東帝士將各投資各的,如果台塑董事長王永慶能夠撮合成功,七輕與八輕將會選在台南七股設廠當鄰居。不過,七輕與八輕不可能合一,也不會相互投資。換言之,七輕八輕最有可能的情況是當鄰居而已,但是這些構想後來也都不了了之。因為東帝士及燁隆集團合編的「濱南工業區開發計畫可行性規劃報告」及「濱南工業區開發計畫環境說明書」已在1994年12月5日送交台南縣政府、省政府及經濟部工業局轉環保署審查。七輕不僅比八輕早先踏出一步,它的鄰居是燁隆集團的煉鋼廠,它們要共同利用海埔地設廠,並共同開闢工業專用港。

吃回頭草,不便歡迎

八輕計畫幾個可能的場址中,雲林離島工業區是最不為投資廠商青睞,卻是經濟部最希望的地點。中油認為離島工業區內港口、地勢等條件都不同,先行前往的台塑六輕已選了較佳的區段,而且政府為了爭取台塑根留台灣,提供多項土地租稅、水費和融資優惠條件給六輕,如果八輕不能獲得相對條件,很可能就會「輸在起跑點」,對於與台塑六輕當鄰居,當然是興趣缺缺。

到了1995年初,又傳出八輕將落腳雲林離島工業區的消息。

對於八輕計畫回到雲林離島工業區,雲林縣長廖泉裕雖然表示不知情,卻對中油「吃回頭草」的做法,表示「不便歡迎」。廖泉裕表示,3年前規劃離島工業區時,便商請中油到離島工業區來開發,經濟部工業局也保留新興區的土地要給中油,但中油只投資5,000萬元作為初期規劃費用後,就向雲林縣政府說拜拜。

雖然廖泉裕縣長表示「不便歡迎」,中油總經理陳國勇卻信誓旦旦表示,已經於2月向經濟部長簡報八輕計畫,部長也表示未來將協調工業局予以配合。在中油的時程規劃下,只待通過環境影響評估就可進行整地,預計二年後可以蓋廠,五年後可以看到雛形。

邀集認股,展開籌備

1995年10月4日,中油邀集參與認股的和信集團、福聚、李長榮、化工、東聯化學、中石化、和桐、中纖、台聚、大洋塑膠、和益、聯成石化、台橡、台灣石化合成等14家廠商,終於敲定合資公司股東及股權分配:中油35%、和信集團33%、李長榮和東聯化學各10%、中石化及和桐各2%、其餘持股均為1%。原先有意參與的中美和、台苯、高雄塑酯及台肥等四家廠商,認為配得股權過低,不能發揮影響力,退出八輕行列。投資廠商中,以在國內金融界及服務業相當活躍的和信集團最為搶眼,持股高達35%。和信集團希望藉由投資八輕計畫,擴大石化版圖,和台塑及東帝士鼎足而立的企圖相當明顯。

 

敲定股權後,八輕計畫將成為繼台塑六輕及東帝士七輕後,石化產業的另一項重大投資。以中油為主的策略聯盟之所以形成,一方面是中油想維持其與台塑得以相抗衡的地位,另一方面當然是中小型石化廠商擔心台塑六輕完成後,市場將面臨被吞食的命運。簡單講,就是架起另一座對抗台塑的山頭,不管是中心公司,或者是衛星公司,各取所需。

1995年10月30日,八輕籌備處在遠東國際大飯店舉行開幕酒會,簽訂合資公司合約。這一天,冠蓋雲集,經濟部江丙坤、和信集團董事長辜濂松、李長榮化工董事長李昆枝、遠東集團董事長徐旭東、大洋塑膠董事長陳芳燦等參與投資的石化廠商負責人均親自出席。江丙坤在致詞時指出,國家整體經濟發展過程中,石化產業不應被忽略,政府一定會支持八輕計畫。

至於眾所矚目的八輕場址?籌備處表示,將由雲林離島工業區、高雄大林蒲、桃園觀音外海工業區及七股工業區等四處評估擇一;其中,以雲林離島工業區可承受完整石化上中下游廠區規模且已經完成報編,可能性最高。

八輕計畫中意的場址,初一、十五不一樣,曾經嫌棄雲林離島工業區會「輸在起跑點」,此時又名列榜首。

國內國外,兩邊喊話

接下來就是選址的重大課題,以及能否爭取到更多的優惠措施。1990年代中期,台灣財團固定的操作就是先嫌棄國內投資環境欠佳、環保抗爭不斷,反商情結濃厚、土地成本太高,不排除到海外設廠的喊話,然後就是呼應政府根留台灣,希望加速三通,以利原料銷售。

不管這些喊話是來自於投資業者的策劃,或者是來自媒體的炒作;不管喊話或炒作結果有無達成預期效果,順遂其目的;肯定的是,這種不紮實的作法,從另一角度來看,其實就是恐嚇。恐嚇政府,恐嚇人民。

從2011年的時間點來看,過去的一段時間裡,八輕計畫在台灣尋求落腳的步伐,似乎沒有停過…有其他國家像台灣如此可愛?


已發佈

分類:

作者: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