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1國家防災日,是政府為提升全民防災意識及國家防災應變能力而於2000年設立的節日。每年到了這一天﹐除了上午9點21分發送地震速報,讓全國各地都可以收到「地震速報」之外﹐也會規劃舉行救災動員演練,藉以加強民眾防災避難意識﹐並檢視各級政府的預警、應變、救援與復原能力。
台灣地處西北太平洋颱風廊道上,更是位於環太平洋地震帶西側,歐亞大陸板塊及菲律賓海板塊交界處。獨特的地理位置導致颱風、地震多,帶來的複合型災害也不少。
依據行政院2024年度「災害防救白皮書」引述交通部氣象署的統計資料顯示,1911年至2021年間﹐平均每年約有3到4個颱風襲台。而2014至2023年間,台灣地區每年平均發生超過4萬次的地震,其中有超過1,100次是屬於有感地震,規模6以上的地震每年平均約4次。面對頻傳的災害﹐我國在災害防救體系的建立上,也從早期零散的應變措施及地方層級的災害處理辦法﹐逐步填補法規上的不足﹐並在2000年頒布「災害防救法」,建立了包含預防、應變、復原重建的防救體系,並透過不斷的修法與體系建構,逐步完善了災害管理機制,推動社區自主防災與全民防災意識﹐並孕育出「防災士」制度,將防災理念推廣至全民。
由於全球暖化加劇,常導致多種天然災害同時發生或間接衍生其他次要災害,形成嚴重衝擊的「複合型災害」。為提升因應大規模災害的處理能力﹐行政院災害防救專家們建議。應透過事前妥善的權責設定與行動協調等規劃,使減災、整備、應變及重建等行動得以有效執行。
以作者個人的實地參與及觀察國內近三十年幾次重大災害重建的經驗﹐921國家災防日的這一天﹐我要再倡議:應在災前備妥「災後重建計畫」
聯合國世界銀行出版的「Safer Homes, Stronger Communities A Handbook for Reconstructing after Natural Disasters」關於災後住宅及社區重建指導原則﹐除強調「一個好的重建政策可以幫助社區活力再現,並使人們有能力重建他們的住宅、生活與生計」外﹐也出現二句頗耐人思索的指引:「Reconstruction begins the day of the disaster(重建開始於災害發生日)」「Every reconstruction project is unique(每一個重建計畫是唯一的)」。災害發生日﹐災情不明朗﹐何來重建呢?經深究後﹐「重建之所以能開始於災害發生日」所要強調的是災害前必須把災後重建計畫準備妥當﹐而且備妥的重建計畫必須是因地制宜、具有特色的。
這是一項政府和民間合作、全民參與的工程。由災害潛勢地區開始﹐於設定的災害情境下﹐從財產損失(如屋損)的評估及各項救助金的發放﹐到災後緊急、中期安置﹐以至於後重建的復興等﹐綜觀地區特性逐步逐項研擬對策﹐並在地區民眾參與討論下形成共識備妥計畫。
以大家最能理解的災後安置為例﹐過去常用的對策包括發放租金、興建組合屋與安置於閒置公有空間等。但可行、可被接受的對策為何?要考慮是否有足夠的租屋市場?有可興建組合屋的土地?地點?都會市區可行的對策﹐鄉村偏鄉不見得適用。
若再一步去討論都會地區﹐土地共有關係複雜的集合住宅重建﹐那所涉及與準備的面向就更深更廣了。而且也可能不是災前說說就算。
這樣的倡議﹐有人會嗤之以鼻﹐但要建立一個有韌性的國家﹐多點準備總是不會吃虧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