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目標13:完備調適行動以因應氣候變遷及其影響

具體目標13.1:完成訂定氣候變遷調適推動方案或行動方案。

指標13.1.1:訂定氣候變遷調適推動方案或行動方案。

  • 現況基礎值:為健全國家調適能力,行政院於2012年6月25日核定由國發會統籌產官學研代表研擬的「國家氣候變遷調適政策綱領」,並於2014年5月22日經行政院核定「國家氣候變遷調適計畫(2013~2017年)」,作為政府各部門推動調適工作的主要行動。(2016年)另依據「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第9條研擬「國家因應氣候變遷行動綱領」,秉持減緩與調適並顧的原則,涵蓋氣候變遷調適八大領域(災害風險、維生基礎設施、水資源、國土安全、海洋資源、能源供給、農業生產及生物多樣性、醫療衛生及防疫系統等),並於2017年2月23日奉行政院核定在案。(2017年6月)
  • 2020年量化目標:完成訂定國家氣候變遷調適推動方案或行動方案。
  • 主(協)辦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行政院環境保護署(中央有關機關)

我有意見↵

具體目標13.2:執行第1期溫室氣體階段管制目標。

指標13.2.1:訂定第1期階段管制目標。

  • 現況基礎值: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2015年7月1日公布施行,明定階段管制目標以五年為一階段,故第1期溫室氣體階段管制期程為2015~2020年。(2016年)
  • 2020年量化目標:執行第1期溫室氣體階段管制目標。
  • 主(協)辦機關: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經濟部、交通部、內政部、行政院農業發展委員會)

我有意見↵

具體目標13.3:持續建構具能因應氣候變遷衝擊與調適的永續校園。

指標13.3.1:建構具能因應氣候變遷衝擊與調適的永續校園。[1]

  • 現況基礎值:(1)2012~2016年度共補助311門有關永續發展及氣候變遷調適的課程;補助66校次開辦學分學程。(2016年)(2)環境教育列入九年一貫課程綱要重大議題,並融入各學習領域教學。(2016年)(3)2002~2016年共計補助1,163校次執行永續校園計畫。(2016年)
  • 2020年量化目標:(1)補助開設有關永續發展及氣候變遷調適的課程共累計600門、補助100校次推動氣候變遷相關面向的學分學程。(2)完成十二年國教的環境教育議題檢核並編寫環境教育教學融入6項學習領域的教學示例。(3)2002~2019年累計補助達1,400校次執行永續校園計畫。
  • 主(協)辦機關:教育部

我有意見↵

具體目標13.a:辦理友善環境科技移轉、普及與散佈以提升能源效率、減少汙染與增進廢棄物回收再利用(同具體目標17.2)。

指標13.a.1:辦理友善環境科技移轉、普及與散佈類型計畫總金額。[2]

  • 現況基礎值:8,766萬6,041美元。(以2016年為基線值)
  • 2020年量化目標:1億1,766萬6,041美元。
  • 主(協)辦機關:外交部

我有意見↵

具體目標13.b:積極參與WTO貿易與環境議題討論及談判,強化貿易與環境的相互支持,促進普遍、具規範基準、公開、不歧視及公平的多邊貿易體系(同具體目標17.1)。

指標13.b.1:環境商品協定附件商品清單的稅率。[3]

  • 現況基礎值:(1)包括我國在內共18個WTO會員積極參與「環境商品協定」(Environmental Goods Agreement,EGA)複邊談判,截至2016年底,已舉行18回合談判及小型部長會議,我國將持續積極參與後續談判,藉此爭取有利我業者的降稅模式,以促進我國綠能產業發展與出口商機,並為全球共同對抗氣候變遷努力。(2016年)(2)談判未完成。(2016年)
  • 2020年量化目標:需視談判進展而定。
  • 主(協)辦機關:經濟部

我有意見↵

具體目標13.c:運用雙邊及多邊環保合作計畫,以技術協助能量建構或共同協力,帶動環保產業國外貿易投資,提升開發中國家的環境管理與污染防治工作(同具體目標17.3)。

指標13.c.1:執行計畫活動數量。[4]

  • 現況基礎值:2014年「國際環境夥伴計畫」(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Partnership, IEP)總計執行了17項國際環境夥伴計畫活動,總共有28個國家參與。(2016年)
  • 2020年量化目標:需視計畫執行進展而定。
  • 主(協)辦機關:行政院環境保護署

指標13.c.2:計畫活動總參與國家數。

  • 現況基礎值:2017年預定有7大計畫與美國共同邀請我新南向國家夥伴參與。(2017年)
  • 2020年量化目標:需視計畫執行進展而定。
  • 主(協)辦機關:行政院環境保護署

我有意見↵

[1]指標13.3.1:(1)協助大專校院開設通識課程及融入專業課程、深化大專校院學生對於氣候變遷調適的了解,並提升動手解決問題的能力。(2)配合十二年國教,規劃環境教育議題教學及多元評量方式,促進學生透過各領域課程或彈性課程學習環境議題,培養環境意識及行動力。(3)以永續發展的環境及教育為基礎,整合省能、環保、健康、安全、防救災的技術,呈現因地制宜且多元的校園風貌。

[2]指標13.a.1:友善環境科技(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ST)指可減少汙染,降低環境衝擊,提升資源使用效率,達成廢棄物回收或再利用的技術。本指標的算式為加總當年度計畫執行過程中進行友善環境科技移轉、普及與散布的計畫金額。

[3]指標13.b.1:依據「環境商品協定」(EGA)談判結果執行降稅。

[4]指標13.c.1:依據國際夥伴計畫(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Partnership, IEP)執行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