霧峰鄉巨匠皇宮:與家共生,與鄉共榮

本堂村是霧峰鄉境住民傷亡、家屋毀損最慘重的區域。二年前,村內大型建築「巨匠皇宮」重建竣工後,樹仁商圈連結成數百公尺的商店街,外移人口大多數也回流了,市況回復昔日景氣。

        曾士祈從事保險經紀人產業,大地震前,他出席了朝陽科技大學保險系主辦的研討會,產官學界二百人與會。會中曾即席調查「投保地震險的比率」,結果舉手的只有二人。

        「九二一」啟發了風險管理意識,過去申辦房貸時,只投保火險,目前加保地震險的普及率大為提升。天災激發人們「居安思危」的省思,從建築的防震系數,到加保地震、醫療險,從外到內翻轉了文明思維。… Read the rest

東勢鎮王朝一期:茹苦聚福,安身立命

  「東勢王朝一期」是重建區當中唯一達成「以地易地」完成重建的集合式住宅。從心繫搶救現場的涕淚悲泣過度到為重建家園而奔波的苦澀長日,如今仍舊有股酸楚湧上心坎。

        林獻義和張瑞華放下家庭、放下工作,帶領大家長期抗爭,罹難家屬和建商談判了數十回,冷血的建商拍桌子辱罵的嘴臉,徒讓當時的自救會成員十分寒心;而進入訴訟階段每位原告還需籌措十三萬元的官司保證金。從自救會到更新會的蛻變歷程,遍嘗人間冷暖!

        「安居樂業」的民生需求重回生活常軌,產業復興又是另一項老百姓關切的議題。由林獻義、劉春珠夫妻經營了近三十年的農機行,用以檢視山城賴以維生的果園收成之消長,探微知著。開始的一、二年因為蓄水池、產業道路、甚或中部橫貫公路受損,加上果農忙於重整家園,無法安心地投入生產,農具的買賣驟然滑落,約莫四年後才逐漸恢復,目前回溫到受災前五成的銷售量;政府固然曾補助災戶添購農具,不過果農多以儘量維修生產機具延長使用年限,替代以往汰舊換新的週期。… Read the rest

台中市錦祥富貴:新舊更替,以黌為鄰

「錦祥富貴」位於錦祥里,以往同屬錦州里轄區,後來行政劃分才分割出來的;從早年的住宅區變更為商業區,重建之故,又回歸原點。與其說這裡是住宅區,毋寧說她是文教區,育仁國小、雙十國中、進德國小、台中一中、台中技術學院和台中體院都在附近,構成靜謐的生活場域。

        和貴族學校育仁國小只有一牆之隔,社區住民感染了校園鐘聲的祥和氣味及學童的蓬勃朝氣。

        雖言台灣的人體內流動任勞任怨的基因,然而,工作團隊一有缺口,就需及時補位。當理事長張瑋容因病入院,建經公司同仁離職,後續的會務,一直到提出「更新會成果報告書」之前,仍有諸多煩瑣程序尚待辦理。翠堤社區落成多時,總幹事林秋琴臨危受命,支援稍後才動工的幾個社區的收束工作。… Read the rest

台中市文心大三元白金特區:地動磁吸,異鄉生根

身為長子的林茂生,很喜歡弟弟移住台中市的居住環境,為孝敬老人家,特意陪伴父母親從台北南下看房子。途經「文心大三元」,母親尿急,入內借用洗手間之便,一行人相中了這座四百四十多戶的大型社區。據聞當時台北在這裡購屋的投資客多達八十餘戶。林茂生決定在台中購屋置產,也決定了下半生的命運。

        服務於一家產物保險公司,南下台中出差時,林茂生前往河南路探望雙親移居台中市的近況,再回到「文心大三元」的小套房過夜。親子對於用心轉換的生活型態,都感到滿足。

        九二一大地震凌虐中台灣,林茂生完全沒有心理準備的情況下回到「文心大三元」,驚見樑柱斷裂、地基裂縫冒出地下水……,位居南區黃金地段的理想國,頓成災戶戶數最多的集合式住宅,林茂生為之氣結。… Read the rest

台中市錦新雅築:諦聽地底活水

五樓起造的公寓喚作「錦新雅築」,真是名實相符,不單單是裝設了電梯、光纖網路,大門也從後街裡巷轉向、改為面對新闢的馬路「錦新街」。更精確地說,該是「長江後浪推前浪,一扇新門換舊門」,經由雙十路巷弄回家的路,被打通的新路取代後,滄海變桑田。

        從「回家的舊時路」回顧八○年代的建築風貌,錦新雅築兩側的舊公寓,屹立不搖,保有昔日巷道性質的建築物「法線」,因顧及左右鄰居的採光權而形成屋頂「截角現象」的產物,年代並不久遠,新舊之間卻有著鮮明的對比,見證了城市景觀的遞嬗快速。

        時代的腳步不斷向前推移。主導錦新雅築重建的靈魂人物吳佐德表示:「由文化中心、體育場、圖書館、一中街和市長官邸構成的『雙十路生活圈』已經延伸到錦新街周邊。一中街的造街計畫,打造成『一中西門町』,露天咖啡座林立;中台神學院預定地及開發中的商業大廈就在錦新雅築對面。」發展後勁十分令人期盼。… Read the rest

霧峰鄉新天地:迎接平安入門

 屋子內外,四處都是碎裂的玻璃殘片,蘇建國做為一家之主,沒有驚慌的權利,他保持冷靜,先找到蠟燭,再找拖鞋,就像洪流中抱住浮木,賴以一寸寸擺脫危機、一步步接近安全地帶。

        蘇建國夫妻歷經天災帶來的生活波動,沒有無力感,也沒有怨尤,非常珍惜眼前所有,過去的就讓它過去;回憶無濟於事,唯有加倍努力以彌補災情中失去的,這是他倆「往前看」的生活態度。

        減棟、減樓層、減戶數的重建方向確立後,不重建的住戶可領取土地補償金,而由「九二一基金會」價購因減棟騰出來的土地。有了好的彈性政策,仍欠缺「東風」,資金和「人和」缺一不可,而後者端看是否具備同舟一命的社區意識及事關協調、統合的耐力大考驗,靈魂人物就是蘇建國,如何善用中華建經公司、規畫團隊的資源和專業則是另一成功的要件。… Read the rest

大里市新生社區:耿直樸實,禮法求道

顏樹木十四歲就做起水果小販,踩著腳踏車到義竹、布袋兜售。二十八歲離鄉,和妻子林金燕北上台中討生活,而妻子十二歲就拿起鋤頭到糖廠做童工,夫妻不怕出身貧寒,抱定「受苦的人堪拖磨」的精神在異鄉奮鬥。

        異鄉人居無定所,從台中市、太平到大里,看房東的臉色賃屋而居,夫妻發願「趕緊拚一間厝」,兩人在皮箱、機車零件工廠賣勞力,努力累積血汗錢。一九八一年,才三十五歲,終能宿願得償,顏樹木以七十萬在大里購得中古屋,此後,又重拾舊業賣水果,十二年後,貸款購得新生社區的現代化公寓給子女住,夫妻倆和多數生長於四、五○年代的父母一樣,懷抱補償作用的心理要讓子女過好日子。… Read the rest

台中市北台中公園城:守住土地,守住希望

結合台中市政府的力量,聘請規畫團隊為重建衝刺,卻因為法源不明確,進度停滯不前。直到有一天,邱滿祥聽過「九二一基金會」在台中舉辦的「臨門方案」說明會,眼前再次出現一道曙光。

        邱滿祥在社區附近經營一家電氣行,回顧八○年代中期至九○年代中後期的黃金十年,他形容:「客人捧著錢上門,排隊等著購物、付款……」;就以冷氣機的銷售量為例,景氣看俏時,一個夏天可售出三百多台。災後,大約只有二百台的業績。二十三年來,他看盡家電業的盛衰與浮沈。

        邱滿祥另有居所,著實不急於原地再建,但是基於為社區服務的想法,這才幹起理事長這苦差事來。… Read the rest

埔里鎮陽明大樓:呼喊家園,打拼圓夢

重建的過程,葉麗如三度探訪台北的九二一基金會,每每含淚傾吐:「感激你帶著我們向前走!」謝志誠執行長安慰她說:「不要哭,慢慢走……」

         為了整合、遊說回來參與重建的原住戶,寄發書面通知後,葉麗如隨即以哀求的口吻打電話說明會議內容,要讓會議開得有意義;五十通電話,她每打必哭,但哭過了,擦去眼淚,繼續打拚。

         這樣一個易感、藏不住情感的單親媽媽,八、九年前失婚幾個月後獨力購屋,喜洋洋地搬進陽明大樓,從小渴望有個家的夢才圓了不到半年就讓無情的地震搗毀了。

         她帶著三名子女輾轉搬了七次家,平均不到一年就要換一次窩,原因不外乎,房價漲幅較多時房東隨機售屋。第七次搬家那一天,才一到新址門口,她跌坐地上,已沒力氣打點家當。… Read the rest

東勢鎮王朝二期:媽媽領軍,鳴槍再跑

蔡淑慧生長於后里,還記得八歲左右,一邊爬進醬缸裡踩蘿蔔一邊聽阿嬤說起一九三五年發生震央就在后里墩仔腳的「台灣中部大地震」這段十分久遠的地方掌故。

         二十年後,她親身經歷了空前的百年大震。室內照明隨著樓房劇烈幌動的瞬間一片漆黑,幸好從事水電工程的夫婿在七二九全台大停電後,警覺地補強了緊急照明設施,此刻能夠使恐懼感沖淡一絲一毫都有如神助;輔助燈驅趕暗夜帶來光明,卻把家屋慘遭凌遲的過程看得更清楚,蔡淑慧抱著幼兒,目睹牆壁崩裂,聽到廁所水管爆裂的聲音……,驚慌失措之際,傳來電話鈴響,她抓起話筒,不由分說就丟下一句:「爸!逃命啊!!」… Read the rest

太平市東平社區:「黑手」起家,熱心公益

從修機車「黑手」做起,白手起家的彭新龍,抱持「自身已打穩經濟基礎,幫助大家也是應該的」自我期許,因此,即使是一度辭去更新會理事長一職,一個多月後,當他決心重做馮婦那一刻,「只許成功,不許失敗」的信念已了然於胸。

         四十六年次的彭新龍,打從服完兵役後,就一心一意地想要先成家再立業,三年多過去了,第二十八次相親,終於看上披上婚紗那一天將會是人人贊美的新娘朱美子;理想中的伴侶,人如其名,出落得十分標致,彭新龍心想:日後自己開店的話,妻子帶來人氣,將會是工作上的好搭檔。向女方家長提親時,朱美子的阿嬤問他,有沒有自己的厝,他當場先給予肯定的答案再說。其實並沒有房子,卻展現了他對這門親事最大的期待和誠心。… Read the rest

大里市龍閣大樓:人性試煉,無愧天地

習武練拳的劉建欒,從他精悍的體魄及立如松的身影可窺知一、二。五年八班的劉建欒生長於台北縣,國一那年,到永和河濱公園慢跑,認識精通拳術的退役上校康國良,成為忘年之交。

         他追隨康師傅勤練北派太極拳和通臂拳,並研讀戚繼光的《紀效新書》、孫武的《孫子兵法》等古代兵書,一心師法「德、才、藝」兼備的康師傅典範。

         農專畜牧獸醫科畢業後,在太平市服兵役的機緣,退伍後決意在中部拓展動物藥品業務。才二十五歲,劉建欒在大里市安家落戶,年紀輕輕就實踐了首購屋的夢想,五年後,卻在大地動亂聲中破滅。

         「龍閣大樓」到底是半倒,抑或全倒?爭議年餘終於塵埃落定,眼看閒置日久的社區,已呈現荒廢景象,劉建欒援引兵書理念用以審視時局,及時介入,著手危機處理,他冷靜地分析採行都市更新條例的必要性,如果在外購屋造價較高,況且領不到土地補償金,促使大家曉以大義,回頭一起重建。… Read the rest

大里市台中奇蹟:知遇共進,來日方長

六十二座重建的集合式住宅,有十八座名稱更新,其中又有幾座建築所在地的里名也更新了。

         「台中奇蹟」坐落於「內新里」,這一帶多棟公寓大廈都已完成重建;「內新里」分割出「中新里」,「台中奇蹟」竣工後改稱「富悅新境」,從裡到外都達成氣象一新的境地。

         「富悅新境」由原先的白底灰色橫帶裝飾變換為鵝黃色建築外觀,散發出溫潤氣息,平添了幾分青春朝氣,住戶成員多數來自外縣市的年輕族群。一起接受大地震的試煉之後,而今很多人已由三十出頭的「後青春期」步入中壯年。

         「富悅新境」管委會主委馮志成說:「年輕人衝得快,跌得也凶!」當初,第一個送件申請都市更新團體的設立,也是第一個拿到建築執照的社區,卻因發生地震的前四個月才完成「都市更新條例」相關子法立法、災後數個月首次政黨輪替,都造成實施政策的不確定性,只有且戰且走一途,終究與先馳得點、早早竣工的想望無緣。… Read the rest

大里市台中王朝:客旅人生,凡事謝恩

  「王朝社區」共有一百八十多戶生活在這裡,住戶當中有不少公務人員和老師,鄰居之間多數都相識,而有別於不相往來的集合式住宅的刻板型態。社區自治會,發起捐款組成夜間巡邏隊,另有辦了三年的「讀書會」充實大家的精神生活,更由此厚實了社區意識,形塑和樂融融的互動關係。

         賈興衡一年前才由彰化高商的教職退休,生活在優質社區,是頤養天年的好所在。鉅料這場芮氏規模七點三的強烈地震,震出了潛藏的人禍-大排水溝滲水,逐年沖刷臨水而築的一排建物地基。

         社區有個包圍式中庭,四周樓房環抱,瀕臨排水溝數棟,災情慘不忍睹。其中三棟全毀,七樓以上斷裂後崩落中庭,七樓以下陷落;另有四棟,五樓以下擠壓成地下室,樓高十樓變成五樓。… Read the rest

南投市陽光新境:母女連心,代代相傳

許美寶國小三年級休學,才十一歲就「出社會」,到台中一家鞋廠上工,四個手足按月準時把剛領到的工資帶回中寮鄉的山村老家,交給母親統籌應用,這是脫貧的起跑點。十六歲那年,一家大小以合力蓄積的十萬元購得一間中古屋,從此告別了棲身教會捐建的鉛皮屋及租賃五坪斗室度日的無殼蝸牛一族。

         一九九三年,許母林岸心肌梗塞辭世,許美寶以保險公司給付的保險金支付購屋頭期款。六年後,地震改寫了許美寶的命運,心愛的房子倒了,但喚回倦鳥知返的夫婿。

         許美寶母女三人都堅持原地重建,否則一旦搬遷了,孫女擔憂阿嬤找不到回家的路。然而,六十戶人家,只有許美寶形單影隻地枯守心中不熄的火苗,夫婿苦勸妻女搬回婆家住,雖極力反對她重建,但終究結束分隔兩地的情態,回到組合屋共同生活。… Read the re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