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1重建之路 有怨無悔

謝志誠 平衡於政治與理想之間
921重建之路 有怨無悔

撰文 / 陳 免

出處 / 今周刊   599期

四川災後,921基金會網站點閱率一周內高達34萬次, 凸顯出四川重建急需指引。正因如此,921基金會執行長謝志誠親身飛往對岸, 藉演講傳授經驗,而他所思考的,遠遠超越政治上的主權意識形態;視野, 遠大於認同問題??

各位,我有二十年沒有到過中國,以下的報告中有些用字遣辭,可能大家聽得不習慣,還請大家見諒。」五月下旬,台灣九二一震災重建基金會(簡稱九二一基金會)執行長謝志誠,受邀赴中國大陸傳授他參與九二一地震災後重建的經驗心得。

相較於台灣演藝圈及其他救災團體入境隨俗以當地用語溝通,謝志誠在開場白就表明自己無意冒犯,只是有些「堅持」,在他的演講中,將會用「中國」、「台灣」的字眼,而不是稱「大陸」或「中國大陸」。

台下聽講的是來自中國大陸各地的非政府組織(NGO),謝志誠這趟大陸行為期四天,行腳至香港、北京、成都,一共四場以他為主講人的交流會,以及一場座談會。

除了NGO之外,其中有一場包括世界銀行、摩托羅拉、諾基亞、Canon China、B&Q China、聯想集團、康師傅控股等在中國的企業,都派代表前來了解企業如何參與賑災。

而台上主講的謝志誠,除了曾經參與台灣九二一地震災後重建工作長達九年,他還有一個敏感的身分││台灣教授協會祕書長,獨派的色彩,讓他這趟大陸之旅,行前還一度遭到國台辦拒絕入境。

千頭萬緒/九二一歷程,成為最寶貴資產

五一二中國四川震災,引起全世界關注,相關救難人力物資在第一時間湧入災區,當第一階段救災工作告一段落後,後續的重建工作千頭萬緒才要開始,就像一九九九年台灣發生九二一地震後,相關救災重建工作也是參考在九五年才發生過阪神大地震的日本;台灣的九二一賑災經驗,也成為此次四川震災中參考的對象。

經費來自民間捐款的九二一基金會,陪災區民眾走過長長的九年重建之路,○八年六月,九二一基金會在網站上公告即將解散。

很多香港、大陸媒體在九二一基金會吹熄燈號之前找到執行長謝志誠,訪問他有關救災及重建的事情。九二一基金會網站在四川震災後一周內,被點閱了三十四萬次;在成立九年、多數台灣人幾乎都要忘了它的存在時,這個基金會又熱門起來,謝志誠也跟著搶手起來。

二○○○年因為政黨輪替,九二一基金會在六月進行改組,謝志誠即出任基金會執行長至今,要說台灣最了解九二一地震後重建的一切,非他莫屬。看上謝志誠豐富的災後重建經驗,日本神戶大學還想邀他前往擔任客座教授。

多年來,他所帶領的九二一基金會,將當年民間匯集的一二八.五億元捐款(已扣除指定捐款十二億元),投入三十二項重建計畫,使用經費一四三.八億元,資金使用率達一一二%。也就說,每一塊錢捐款,都發揮大於它原有的價值。

親近土地/投身社運,落實愛台行動力

在執掌九二一基金會之前,謝志誠活躍於台灣的社運界。一九九四年底,現在的台南縣長蘇煥智參選第三屆立委,出生於台南縣學甲的他,在朋友邀請下回鄉替蘇煥智助選,這一年,他三十七歲,在這之前,他像多數來自鄉村、理工背景的人一樣,生活中只有念書、教書、做研究。

在那之後,謝志誠跟蘇煥智一起從地方組織的經營到參與立院問政,也開始了他親近自己出生成長的土地的啟蒙之路。就這樣,在學校的教書空檔之餘,偶爾跑跑基層,了解基層,目睹農漁村人口外流日漸蕭條的景況,他發現這塊土地上竟然存在著那麼多問題需要去關心。

九五年,台南七股濱南工業區開發計畫進入環評程序,謝志誠開始投入人生第一場環保運動。

反濱南這一反就是十三個年頭,比參與九二一重建工作的九年還要長。其間,他擔任環保聯盟祕書長,為台灣環境把關;○六年,濱南開發案終於自經濟部撤案,為此謝志誠還寫了一本《黑面琵鷺的鄉愁續篇》詮釋這段為環境拚搏的歷史。

「他是一位有行動力、能堅持原則的學者。」昔日戰友蘇煥智,看著謝志誠走過七股潟湖,再踏進中部災區,這麼形容謝志誠。

他務實認真地實踐環保、救災行動的精神,執掌九二一基金會,手上可用經費上百億元,八年來沒有傳出任何弊端,不像有些學者,當從資源需求者變成資源分配者後,往往忘了我是誰,甚至惹來一身爭議;去到大陸演講,都差點進不去,還堅持「台獨本色」,演講用詞,用的是「中國」,而不是「大陸」或「中國大陸」。

過去在社會運動中所學習與累積的經驗,是謝志誠在面對人與事極度複雜的九二一重建議題的能量來源。過去在街頭罵人,如今從批評者轉變為資源的執行者,謝志誠說,他是用敬畏天地的態度來管理民間的捐款。四川地震提醒台灣,大自然隨時會爆發可怕的力量,而所造成的慘狀悲劇,也只有實際參與災後重建,如謝志誠者,才可能深刻了解,「敬畏天地」四字,堪稱說來真切。

九二一基金會任務告一段落,基金會董事長殷琪評價謝志誠的表現,是在重建過程中,完全依照捐款人捐錢時的心願去做,把重建工作做得「無私、正確,而且有分寸」。在殷琪眼裡,謝志誠能夠做到這個程度,最主要關鍵在於他的社會運動的背景,換言之,有實際從事社會運動的經驗,讓謝志誠總是能從關懷弱勢出發,某個程度來說,九二一基金會執行長的工作也是社會運動的延續。

災後進駐九二一基金會南投辦公室的蔡培慧說,「謝老師很細膩,但有時也很強悍。」在推出每一個方案之前,他總是一再推敲過程,從受理申請階段開始,至審查、撥款與控管的每一步驟,都詳細考慮;同時把過程表格化,藉此把所有可能發生的問題,統統再檢查過一遍。

基金會裡的工作人員,都稱謝志誠「謝老師」,同時也是台大生物產業機電工程學系教授,學科學的他,擅長透過推演過程來發現問題,進而事先提出解決辦法,而形成宛如方程式般完美的方案,如有調整,也只是把服務面再擴大而已。

協調折衝/奉獻所有,捍衛一貫堅持理念

然而,千頭萬緒的重建工作,如同一顆磨心石,八年來,他要面對的是一群只求個人利益極大化的災民、固守本位的政府官員、炮口四射的社會人士,還有消費災難的人。經常在協調折衝之間,謝志誠對人性黑暗的一面感到失望,偶爾,也會有摔桌椅的激情演出,而讓協調會上的爭執戛然而止。

多數前往災區的志工,在離開災區後,都曾表示很想打人,「有怨無悔」,謝志誠這麼詮釋過去八年在災區的心境,「除非是不做事,任憑那些人在那裡攪和,才有可能不怨。」

不過他終究是最後一位關燈離開的,「沒有離開,是因為我執著。」不悔的是,在做的過程中,自己也學習、成長很多。

「在謝老師的體內,同時存在著社會性與政治性的人格特質。」和謝志誠共同參與災區重建工作的法務部簡任祕書王俊凱,直指他血液裡的衝突因子。參與過台灣政治最草根的地方選舉運作,謝志誠懂得用基層的語言與人溝通;而過去在街頭的衝撞抗爭,捍衛的是那堅持的理念。

看盡政治場域上虛與委蛇的謀略,謝志誠更在意的是,今天做的事,未來能不能讓子孫敢在別人面前提及「謝志誠」這三個字?這也讓他過去在民進黨執政期間,數度有機會入閣,最後卻總是不屑於別人那一套放下身段的求官之道,而與官場擦身而過。

儘管如此,謝志誠體內澎湃的理想性格未曾熄滅。今年二月底,才接下台教會祕書長一職,就響應民進黨青年軍發起的「逆風前進」,他本人帶著台教會的學者們,從屏東沿著東海岸「逆風行腳」,他說,「年輕人走西海岸,我們這群老人呼應他們,走東海岸。」時隔數月,謝志誠談起那一個星期的台灣行腳,語氣中仍意氣風發。

五月十二日,中國四川發生地震,來自香港及中國媒體的採訪不斷,光是書面回答媒體的問題,謝志誠就寫了十萬字,此時,對謝志誠而言,作為一位學者的社會性格似乎又強於一切。

他所思考的是地震和人的問題,這超越了政治上的主權意識形態;在隔了二十年後,重新踏上中國,謝志誠除了傳授台灣震災重建經驗,也想了解在不同體制下的救災系統,是如何被建構,這時,視野已大於認同問題。

回台後的謝志誠,在得知其他民間團體也要前進四川,還特地致電,表示可以提供他整理好的資料;此外,他還提醒地震教育館,應該把館內庫存的九二一重建會資料上網,讓各界可以擷取。

也許就是作為學者的那股使命感,參與台灣有史以來最大一場震災重建,謝志誠本著捨我其誰,這幾年來,他把重建的經過記錄成冊,九二一基金會即將結束,六月十一日,九二一地震相關檔案捐給台大圖書館,要將這場經驗轉化為全民共享的知識。

921重建之路  有怨無悔(今周刊 NO.599 2008/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