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培慧 / 立法委員、前財團法人九二一震災重建基金會執行秘書
921大地震,徹底改變了人生的方向
1999年9月21日凌晨1時47分,全台發生芮氏規模7.3的有感地震,造成51,711間房子全倒、53,768間房屋半倒。19年前這場大地震,造成嚴重的傷亡,也改變許多人一生的命運。
在921大地震前,我是個必須要時常往返在工作的城市與農鄉的人。921那一震,我只有一個念頭:「我要回家。」回到南投、回到魚池、回到頭社,我迫切的想知道家鄉是否一切安好?房子是否倒塌?頭社壩是否潰堤?鄉親是否已安全脫困?在返家的路上,心情無比複雜。
記憶中的家,僅能在夢中回憶
921的震央在南投集集,造成當地人員傷亡慘重,多數建物也傾毀,災後的72小時,是搶救的黃金期,每一個投入救災的人員都在跟老天爺比賽,為避免災情持續擴大,國軍進駐重災區域,開始透過機械進行救援工作、清運傾倒的房舍,為了在重災區把握時間救援,即便只是一面牆倒塌,也必須將房舍全數拆除。
經過漫長的駕車與徒步,我總算回到家。映入眼簾的家門口是一地殘磚斷瓦,記憶中的老家三合院土牆早因餘震不斷的情況下散落,關於老家的一切,就停留在國軍救災的怪手。這麼多年過去了,我只能將過往與阿公阿嬤的生活點滴與童年記憶深埋在心中,彷彿生命缺了一塊,空著回不來了。
堅持不懈的韌性,跨過國界的圍籬、縣市的疆界,凝聚了「本心」
許多人自921大地震後,選擇與原本人生規劃相反的路徑走去,他們放下原本的生活,投身於南投,奉獻於農村,搭建起隱形於農村社會中的社會安全網。如空手道教練黃泰吉與廖德蘭,在地震過後,為尋找失聯的學生,從此移居南投十八年,貢獻空手道專業,投身偏鄉學童體育培訓與生活照顧。車行老闆邱慶禧成立工作站,投入地方的實體建設、社區服務、老人送餐與心靈重建。廖振益於災後發起共同開伙,與村民共食,開辦社區學園、成立福利協會,也透過產業推廣增加社區收益,改善生活品質。建築師朱國華放下台北事務所,陪伴魚池長寮尾社區再生,協助大樓住戶重建,持續和居民討論如何進行規畫,而後也決定留在南投執業、協助地方。
紙教堂是1995年日本阪神大地震後,暫時替代原有倒塌教堂的聚會所,2005年阪神地震10周年之際,紙教堂在新故鄉基金會董事長廖嘉展的努力下,漂洋過海來到台灣,落腳埔里,持續給予人們安定的力量。「信任、信心與堅持」書寫了10個921災後堅持至今、韌性不放棄的經驗,為這近20年來持續堅強的人留下軌跡。猶如紙教堂的移動,抑或是來自外地但投入南投工作的夥伴,不只是打破國界圍籬,跨越縣市鄉鎮的疆界,更是人與人之間「本心」的凝聚。
為家鄉與農村盡一份心力
那段日子,壓抑難過的情緒,我全心投入救災及復原的工作中,也下定決心留在南投,與家鄉生活在一起,一磚一瓦重建農村。1999年震災後,我與韋薇修女帶領的新事社會服務中心在埔里宏仁國中設立原住民物資站,確保能夠將資源送往道路的每一個端點,協助200多戶移住、租屋於埔里的原住民短暫安置於宏仁國中,持續推進復原工作。因著慈濟與各界善心人士協助下,於同年12月在埔里建置大愛二村,安頓105個受災戶。而後2000年至2008年,我投入921震災重建基金會工作,陪伴受災家庭一步一步重建家園,更看見家鄉族群的多元性、發掘在地特色、促進地方經濟活化、產業振興。大家現在所熟悉的「愛的書庫」、「居家照護」、「地方產業」及「老人送餐」等服務,都是當時基金會與投入重建的每一個夥伴所種下的種籽,至今仍持續發酵。
921雖然帶給人們難以抹滅的傷痛記憶,但台灣社會將這份傷痛轉換為社會支持的力量,無論是農村振興,人際關係與資源的流動,都有了不同的啟發與政策。隨著世界的流變,我們也要往前邁進,用遼闊的視野、流轉在人與人間的正面力量,在尋求安身立命的同時,進一步凝聚共好的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