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景森 / 財團法人賑災基金會董事長
逝者如斯,一眨眼,九二一大地震已經是二十年前的事了,回想一九九九年九月二十一日凌晨一點四十七分起的幾十秒天搖地動,對於多數已成年的臺灣民眾來說,應該都是難以忘懷的恐怖經歷吧?
九二一的可怕何止天搖地動。地震過後,從受創最重的南投沿著車籠埔斷層、
雙冬斷層往北走,隨處可以看到大地震後的破壞,根據行政院主計處統計,全國半倒及全倒的建築物高達八萬兩千餘棟,死亡人數高達2,378人,不但人員傷亡慘重,也震毀許多道路與橋樑、電力設備、維生管線等公共設施,更引發大規模的山崩與土壤液化災害,種種災情使得九二一大地震成為臺灣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最嚴重的自然災害。
然而,也正是在這樣嚴竣的災後,我們才更能看到人性的光輝與溫暖。在九二一發生之後,國內各大民間組織及宗教團體積極投入救災與捐助,民間各地捐款踴躍更是全台灣首見最大規模的募捐行動。保守估計,現金捐款總數高達新台幣三百一十五億元。全國三十三個受災鄉鎮市區,進駐的民間工作團隊保守估計達一百三十個個!同時,為了促使龐大的民間捐款可以有效分配以及確認流向,在各
界社會賢達人士投入下,全國民間災後重建聯盟因此應運而生。
然而,投入災區的工作團隊,不管是外來者,或者在地的自發者,其實大部分都是擁有理想與熱忱,但卻不見得具備爭取資源的本領,因此在災變半年之後,隨著外界的關注漸次減少,資源也逐漸耗盡,儘管有全盟提供協助,但隨著其二年階段性任務的圓滿解散,大部分自主的工作團隊終究還是逐漸地在彈盡援絕下逐一選擇結束任務,退出災後服務。
然而,九二一的災害影響真的太大了,絕非短短的兩、三年災後服務就可使受災地區以及居民浴火重生,因此仍有一批人秉持著信念,咬牙堅持下來,他們繼續用自己的理念與方式,陪著社區一起發展,其中更有從受助者轉變成助人者,在莫拉克風災發生後,用自身的經驗與歷練,陪伴、協助莫拉克的受災民眾從苦痛中重新迎向日常,而且,二十年來一直都在。
只是人生又有幾個二十年呢?把二十年的寶貴時間都奉獻給災後重建工作的人,如果沒有信念,如果沒有堅持,一定支撐不了這麼久的。而我們的社會,需要更多這樣的堅持,才能讓社會更好、更溫馨。
謹代表賑災基金會在此對本書作者謝志誠教授、陳鳳麗女士以及本書中十二個故事的主人翁致上最高的敬意!亦希望透過本書的出版,可以讓這些故事成為可以傳承的紀錄與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