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cshieh's observation & learning

分類: 臨門家族重生的故事

  • 太平市東平社區:「黑手」起家,熱心公益

    從修機車「黑手」做起,白手起家的彭新龍,抱持「自身已打穩經濟基礎,幫助大家也是應該的」自我期許,因此,即使是一度辭去更新會理事長一職,一個多月後,當他決心重做馮婦那一刻,「只許成功,不許失敗」的信念已了然於胸。

             四十六年次的彭新龍,打從服完兵役後,就一心一意地想要先成家再立業,三年多過去了,第二十八次相親,終於看上披上婚紗那一天將會是人人贊美的新娘朱美子;理想中的伴侶,人如其名,出落得十分標致,彭新龍心想:日後自己開店的話,妻子帶來人氣,將會是工作上的好搭檔。向女方家長提親時,朱美子的阿嬤問他,有沒有自己的厝,他當場先給予肯定的答案再說。其實並沒有房子,卻展現了他對這門親事最大的期待和誠心。… Read the rest

  • 大里市龍閣大樓:人性試煉,無愧天地

    習武練拳的劉建欒,從他精悍的體魄及立如松的身影可窺知一、二。五年八班的劉建欒生長於台北縣,國一那年,到永和河濱公園慢跑,認識精通拳術的退役上校康國良,成為忘年之交。

             他追隨康師傅勤練北派太極拳和通臂拳,並研讀戚繼光的《紀效新書》、孫武的《孫子兵法》等古代兵書,一心師法「德、才、藝」兼備的康師傅典範。

             農專畜牧獸醫科畢業後,在太平市服兵役的機緣,退伍後決意在中部拓展動物藥品業務。才二十五歲,劉建欒在大里市安家落戶,年紀輕輕就實踐了首購屋的夢想,五年後,卻在大地動亂聲中破滅。

             「龍閣大樓」到底是半倒,抑或全倒?爭議年餘終於塵埃落定,眼看閒置日久的社區,已呈現荒廢景象,劉建欒援引兵書理念用以審視時局,及時介入,著手危機處理,他冷靜地分析採行都市更新條例的必要性,如果在外購屋造價較高,況且領不到土地補償金,促使大家曉以大義,回頭一起重建。… Read the rest

  • 大里市台中奇蹟:知遇共進,來日方長

    六十二座重建的集合式住宅,有十八座名稱更新,其中又有幾座建築所在地的里名也更新了。

             「台中奇蹟」坐落於「內新里」,這一帶多棟公寓大廈都已完成重建;「內新里」分割出「中新里」,「台中奇蹟」竣工後改稱「富悅新境」,從裡到外都達成氣象一新的境地。

             「富悅新境」由原先的白底灰色橫帶裝飾變換為鵝黃色建築外觀,散發出溫潤氣息,平添了幾分青春朝氣,住戶成員多數來自外縣市的年輕族群。一起接受大地震的試煉之後,而今很多人已由三十出頭的「後青春期」步入中壯年。

             「富悅新境」管委會主委馮志成說:「年輕人衝得快,跌得也凶!」當初,第一個送件申請都市更新團體的設立,也是第一個拿到建築執照的社區,卻因發生地震的前四個月才完成「都市更新條例」相關子法立法、災後數個月首次政黨輪替,都造成實施政策的不確定性,只有且戰且走一途,終究與先馳得點、早早竣工的想望無緣。… Read the rest

  • 大里市台中王朝:客旅人生,凡事謝恩

      「王朝社區」共有一百八十多戶生活在這裡,住戶當中有不少公務人員和老師,鄰居之間多數都相識,而有別於不相往來的集合式住宅的刻板型態。社區自治會,發起捐款組成夜間巡邏隊,另有辦了三年的「讀書會」充實大家的精神生活,更由此厚實了社區意識,形塑和樂融融的互動關係。

             賈興衡一年前才由彰化高商的教職退休,生活在優質社區,是頤養天年的好所在。鉅料這場芮氏規模七點三的強烈地震,震出了潛藏的人禍-大排水溝滲水,逐年沖刷臨水而築的一排建物地基。

             社區有個包圍式中庭,四周樓房環抱,瀕臨排水溝數棟,災情慘不忍睹。其中三棟全毀,七樓以上斷裂後崩落中庭,七樓以下陷落;另有四棟,五樓以下擠壓成地下室,樓高十樓變成五樓。… Read the rest

  • 南投市陽光新境:母女連心,代代相傳

    許美寶國小三年級休學,才十一歲就「出社會」,到台中一家鞋廠上工,四個手足按月準時把剛領到的工資帶回中寮鄉的山村老家,交給母親統籌應用,這是脫貧的起跑點。十六歲那年,一家大小以合力蓄積的十萬元購得一間中古屋,從此告別了棲身教會捐建的鉛皮屋及租賃五坪斗室度日的無殼蝸牛一族。

             一九九三年,許母林岸心肌梗塞辭世,許美寶以保險公司給付的保險金支付購屋頭期款。六年後,地震改寫了許美寶的命運,心愛的房子倒了,但喚回倦鳥知返的夫婿。

             許美寶母女三人都堅持原地重建,否則一旦搬遷了,孫女擔憂阿嬤找不到回家的路。然而,六十戶人家,只有許美寶形單影隻地枯守心中不熄的火苗,夫婿苦勸妻女搬回婆家住,雖極力反對她重建,但終究結束分隔兩地的情態,回到組合屋共同生活。… Read the rest

  • 大里市麟閣社區:清寒的力量

    才住了兩年的家屋被判全倒,很想回去看看,但潘伯炎夫妻被拉起的封鎖線阻絕在外圍,遠遠地感受一絲一毫家的餘溫也好。

             從衣食無缺的小康家庭陷入赤貧狀態,心境很難調適。林美芳開車載三個小孩,往往不自覺地停靠路旁,莫名的哭起來。

             等著慈濟人發放緊急救助金的隊伍排得很長,林美芳尾隨人潮前進,領取五千元。一年後,接下社區的公眾事務,眼界隨之大開,為當時的盲從感到難安,不僅寄還救助金,而且做起公益來,已然持續了七、八年。

             夫妻出身貧寒,潘伯炎七歲就會煮飯、挑水、種菜,林美芳為了讓六個弟妹繼續受教育,自身國中一畢業就去學美髮……,過去避諱談起童年憶往,經由九二一大地震的淬煉,已徹底跳脫自卑情結。… Read the rest

  • 豐原市豐田大樓:推動搖籃,推動重建

    一頭俐落短髮、個子瘦小、跨大步行走的彭阿鏬,活像六○年代新劇團的男主角從舞台闖進現實紅塵,帶點江湖味,卻是一位母性浩蕩的單親媽媽。

             子女剛升上國小三、四年級,夫妻的緣分盡了,阿鏬到鞋廠生產線做女工,付出了二十年的青春,讓一家衣食無缺,並培植子女念大學。長子北上念中興大學,天天打電話向母親報平安,這樣的孝思,不因時空變異而淡化,重建這些年更是不在話下。

             立業成家的子女按月奉上五萬元孝敬母親,阿鏬生活了無後顧之憂,把全部心力放在重建,為社區服務,工地每一環節的抽檢和子女的教養一樣嚴,她說:「起一棟厝,住一世人。」… Read the rest

  • 霧峰鄉省府寶座:甘蔗嫂的人生習題

    張絲生於農家,昔時男子才有「讀冊命」,再說三甲多的田地,非常需要人手,她七歲就懂得下田插秧、鋤草、割稻,分擔繁重的農務。國中畢業那年,父親辭世,她放棄升學,帶了兩套衣服就到台化公司的紡織廠報到,自己有能力賺錢,才又進高中夜校復學。紡織廠制訂了積效競賽,張絲是個常勝軍,因此多次獲選為模範勞工,第三年,她就當上了課長一職。

             一九八四年,張絲二十三歲那年,和兄長的摯交汪慶盈結連理。夫婿經營甘蔗批發,張絲卸下課長的職稱,霧峰鄉親替她冠上「甘蔗嫂」的稱號。採收的旺季,一趟的到貨量多達一百三十多梱,一梱重達六十公斤,張絲從卡車一梱梱的扛下來,做起重度勞動來,絲毫也不比壯丁遜色,「甘蔗嫂」的暱稱決非浪得虛名。… Read the rest

  • 台北市松山區豪門世家:扭轉命運,果陀來了

      隨著劇烈擺盪,不夜城陷入無止境的闃黑,廣播的即時災情報導,首先傳來台北市「東星大樓」倒塌的重大災情。

             東星大樓樓高十二層,八樓以下陷落地面,像雙膝跪地的巨獸,胸部以上呈四十五度傾斜後,樓頂向東側僅僅一街之隔的「豪門世家」擠壓,緊靠著三、四層之間,造成二至七樓樑柱毀損,內傷沈重;豪門世家南側的三級古蹟「昭明廟」也遭波及,所幸只是二樓陽台微恙。

             傾倒的建築物向豪門世家撞擊的瞬間,陳英輝應聲倒地,屋內粉塵密佈,觸動了火災警報器,他趕忙往樓頂逃生,手上的手電筒往外照個究竟,這才察覺東星大樓不見了。屋頂聚集了十多位頓成災民的住戶,焦慮地吶喊著:「救命啊!」企盼救援的心境,彷若滅頂前最後的掙扎。… Read the rest

  • 埔里鎮元寶大樓:脫皮蛻化,喜樂永居

      埔里鎮地理環境屬於陷落盆地,行政區域共分三十三個里,卻有百分之七十四位處丘陵地。此次震災,家屋全倒、半倒的,各有六千餘戶,其中又以枇杷里、北梅里、大城里、北門里毀損最嚴重。

             「元寶大樓」位於北梅里信義路,是通往霧社必經之地,因此重建前後都規畫了店面,臨路而築,以招徠旅人上門光顧。「九二一」前,三十間店面開張的只有五、六間;新大樓也規畫了十一間店面,落成四年了,目前尚有七間招商中。很顯然,觀光產業的整體企畫、策略聯盟、永續活力及文宣攻勢都有待地方與中央密切合作,進行全方位統合,激盪百年大計。

             「九二一基金會」同仁為宣達「臨門方案」的福祉,深入重建區,初來乍到,仍處於徬徨中的鎮民,像劉進明也不敢相信會有這種好事。基金會一次次不厭其煩地和大家開會,這項量身打造,富含實驗性的政策,才能夠在礫土紮根、抽芽、吐蕊、結果。… Read the rest

  • 東勢鎮聯盈大樓:早晚敬祖,日夜合掌

    「和妻子兩人一輩子積蓄付了自備款買的房子,幾秒鐘就碎了……」吳森榮如是說。剛開始他很惶恐,內心一片空洞,也非常擔心貸款還有一百五十萬要攤還、孩子種種學費要繳。

             初期的重建意向整合,有住戶刁難,吳森榮不得不退出,打算買透天厝。前去鎮公所辦理產權設定以便申請房貸,在場遇到業已開工多時的泰昌社區的建築師,這才得知「臨門家族」這樣的權宜政策,對住同一棟大廈、撫育四名子女的單親媽媽而言,無異是天大的好消息。

             吳森榮的祖厝正身也遭到地震破壞,幸虧祖宗牌位和神像安然無恙,只要先行遷移至左側廂房,不出兩天,旋又恢復早晚敬祖禮佛的悠久傳統。… Read the rest

  • 大里市合家歡:胸懷宗教感,開門見恩情

    公寓樓梯從二樓斷落,林明義一家三人逃生無路,只好借用二樓住戶窗口跨越比鄰的違建屋頂,緊急脫離已然傾斜二十度的家屋,雙腳踩在土地的感覺好紮實。

             林芬蘭的女兒「阿妹」困在危樓中,林明義從聚集福德祠收看災情報導的群眾中尋求援助,有位年輕人趕忙從家中找來破壞工具,合力以電鑽破牆營救「阿妹」,重獲新生時,天色已亮。

             不遠處的王朝和奇蹟大樓崩毀,身陷斷垣殘壁的住民,不計其數,林明義和許多街坊鄰居趕赴現場,即使赤手空拳,也要伸出援手救人,直到體力耗弱。

             探詢建築師承接社區重建的意向,有人顧慮沒做過都市更新案、嫌請款煩瑣而作罷;也有建築師已為社區繪製設計圖,終究沒有人敢背書,向銀行借不了錢、開不了工而虛擲了三十萬元設計費。… Read the rest

  • 台中市昇平華夏:人師與軍師的社區之愛

      一個社區的居住品質和長遠發展,極需「愛管閒事」的熱心分子現身,被這個社區合理化的公寓大廈住戶各過各的群居生態,才可望找到通往集結活力的出口。座落台中市西區的昇平華廈,於一九八八年竣工啟用兩年後,仍然處於管理費沒人收、電梯沒定期維修……的「無政府狀態」,光明國中美術老師王淳義搬進來後,以「義務主委」自許,決心整頓亂無章法的社區管理。

             逐漸上軌道不久,七樓起造的華廈被大地震攔腰折斷。建築位居畸零地,當年居室空間的配置存在地小屋大、地大屋小或屋小地大的不均衡狀態,因而重建規畫造成A棟和B棟之間意見的紛歧,王淳義總是耐心地居中斡旋。… Read the rest

  • 豐原市尊龍社區:重塑社區的歷史高度

    壯潤的建築一側,建置重建紀要紀念碑及「希望的開始」石雕一座。伸展的嫩芽象徵新生命的無限可能性,公共藝術的配置,凸顯了這棟豐原市最高建築物的歷史感與「高度」。

             金色碑文鏤刻於黑色大理石,扼要記述重建歷程:「重建整合期間,遭逢許多挫折與困境,尤以重建資金取得最為困難。幸蒙『九二一基金會』推出『臨門方案』,將重建所需資金五億餘元在無任何擔保下無償借予更新會,並協助解決許多重建問題,重建的腳步得以向前邁一大步……」這段表白也是其他更新會的共通歷程。

             整合之初何去何從,沒有哪個單位出面拍胸脯說可以蓋得起來,如何達成共識也沒人指引。尊龍社區都市更新會理事長鄭銘德表示:「社區住戶很團結,但缺乏統合。我念行政管理,任何企畫案都要先期規畫,有一回的重建會議,我帶著要如何重建的清單出席,所以被選做理事長。這一段人生體驗,已超過之前的三十多年。」他認為重建成功與否,和「心」有關,是「思考」和「選擇」的行為科學。… Read the rest

  • 大里市遠見大樓:忠貞的參謀與掌櫃

    驚魂甫定,遠見社區在第一時間內著手把住戶資料建檔完備,這個動作關乎日後的重建能否及早動起來。

    廖得富是位現役少校,於清泉崗空軍基地政戰部職司「行政參謀」,災後,部隊袍澤放下手上職務,以救災為分內工作。廖得富說:「好不容易有個家,卻毀於一旦,軍人本性,不能被打倒。」

    孫秀枝是位家庭主婦,她提供一處百坪的辦公室作為會務所,「OA」設施不虞匱乏,只要有個立錐之地,一切都可從頭再來。孫秀枝說:「有種使命感,要多做些事。」

    兩人並肩共濟,把重建先潛作業打好基礎;廖得富還找了三十位政戰部弟兄,費時一星期支援社區資料建檔。社區共一百零六戶,包括私章、全倒證明、建物權狀共五項,悉數蒐集齊全,一戶一袋,檔案管理迅速到位。… Read the re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