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里市麟閣社區:清寒的力量

才住了兩年的家屋被判全倒,很想回去看看,但潘伯炎夫妻被拉起的封鎖線阻絕在外圍,遠遠地感受一絲一毫家的餘溫也好。

         從衣食無缺的小康家庭陷入赤貧狀態,心境很難調適。林美芳開車載三個小孩,往往不自覺地停靠路旁,莫名的哭起來。

         等著慈濟人發放緊急救助金的隊伍排得很長,林美芳尾隨人潮前進,領取五千元。一年後,接下社區的公眾事務,眼界隨之大開,為當時的盲從感到難安,不僅寄還救助金,而且做起公益來,已然持續了七、八年。

         夫妻出身貧寒,潘伯炎七歲就會煮飯、挑水、種菜,林美芳為了讓六個弟妹繼續受教育,自身國中一畢業就去學美髮……,過去避諱談起童年憶往,經由九二一大地震的淬煉,已徹底跳脫自卑情結。… Read the rest

豐原市豐田大樓:推動搖籃,推動重建

一頭俐落短髮、個子瘦小、跨大步行走的彭阿鏬,活像六○年代新劇團的男主角從舞台闖進現實紅塵,帶點江湖味,卻是一位母性浩蕩的單親媽媽。

         子女剛升上國小三、四年級,夫妻的緣分盡了,阿鏬到鞋廠生產線做女工,付出了二十年的青春,讓一家衣食無缺,並培植子女念大學。長子北上念中興大學,天天打電話向母親報平安,這樣的孝思,不因時空變異而淡化,重建這些年更是不在話下。

         立業成家的子女按月奉上五萬元孝敬母親,阿鏬生活了無後顧之憂,把全部心力放在重建,為社區服務,工地每一環節的抽檢和子女的教養一樣嚴,她說:「起一棟厝,住一世人。」… Read the rest

霧峰鄉省府寶座:甘蔗嫂的人生習題

張絲生於農家,昔時男子才有「讀冊命」,再說三甲多的田地,非常需要人手,她七歲就懂得下田插秧、鋤草、割稻,分擔繁重的農務。國中畢業那年,父親辭世,她放棄升學,帶了兩套衣服就到台化公司的紡織廠報到,自己有能力賺錢,才又進高中夜校復學。紡織廠制訂了積效競賽,張絲是個常勝軍,因此多次獲選為模範勞工,第三年,她就當上了課長一職。

         一九八四年,張絲二十三歲那年,和兄長的摯交汪慶盈結連理。夫婿經營甘蔗批發,張絲卸下課長的職稱,霧峰鄉親替她冠上「甘蔗嫂」的稱號。採收的旺季,一趟的到貨量多達一百三十多梱,一梱重達六十公斤,張絲從卡車一梱梱的扛下來,做起重度勞動來,絲毫也不比壯丁遜色,「甘蔗嫂」的暱稱決非浪得虛名。… Read the rest

台北市松山區豪門世家:扭轉命運,果陀來了

  隨著劇烈擺盪,不夜城陷入無止境的闃黑,廣播的即時災情報導,首先傳來台北市「東星大樓」倒塌的重大災情。

         東星大樓樓高十二層,八樓以下陷落地面,像雙膝跪地的巨獸,胸部以上呈四十五度傾斜後,樓頂向東側僅僅一街之隔的「豪門世家」擠壓,緊靠著三、四層之間,造成二至七樓樑柱毀損,內傷沈重;豪門世家南側的三級古蹟「昭明廟」也遭波及,所幸只是二樓陽台微恙。

         傾倒的建築物向豪門世家撞擊的瞬間,陳英輝應聲倒地,屋內粉塵密佈,觸動了火災警報器,他趕忙往樓頂逃生,手上的手電筒往外照個究竟,這才察覺東星大樓不見了。屋頂聚集了十多位頓成災民的住戶,焦慮地吶喊著:「救命啊!」企盼救援的心境,彷若滅頂前最後的掙扎。… Read the rest

埔里鎮元寶大樓:脫皮蛻化,喜樂永居

  埔里鎮地理環境屬於陷落盆地,行政區域共分三十三個里,卻有百分之七十四位處丘陵地。此次震災,家屋全倒、半倒的,各有六千餘戶,其中又以枇杷里、北梅里、大城里、北門里毀損最嚴重。

         「元寶大樓」位於北梅里信義路,是通往霧社必經之地,因此重建前後都規畫了店面,臨路而築,以招徠旅人上門光顧。「九二一」前,三十間店面開張的只有五、六間;新大樓也規畫了十一間店面,落成四年了,目前尚有七間招商中。很顯然,觀光產業的整體企畫、策略聯盟、永續活力及文宣攻勢都有待地方與中央密切合作,進行全方位統合,激盪百年大計。

         「九二一基金會」同仁為宣達「臨門方案」的福祉,深入重建區,初來乍到,仍處於徬徨中的鎮民,像劉進明也不敢相信會有這種好事。基金會一次次不厭其煩地和大家開會,這項量身打造,富含實驗性的政策,才能夠在礫土紮根、抽芽、吐蕊、結果。… Read the rest

東勢鎮聯盈大樓:早晚敬祖,日夜合掌

「和妻子兩人一輩子積蓄付了自備款買的房子,幾秒鐘就碎了……」吳森榮如是說。剛開始他很惶恐,內心一片空洞,也非常擔心貸款還有一百五十萬要攤還、孩子種種學費要繳。

         初期的重建意向整合,有住戶刁難,吳森榮不得不退出,打算買透天厝。前去鎮公所辦理產權設定以便申請房貸,在場遇到業已開工多時的泰昌社區的建築師,這才得知「臨門家族」這樣的權宜政策,對住同一棟大廈、撫育四名子女的單親媽媽而言,無異是天大的好消息。

         吳森榮的祖厝正身也遭到地震破壞,幸虧祖宗牌位和神像安然無恙,只要先行遷移至左側廂房,不出兩天,旋又恢復早晚敬祖禮佛的悠久傳統。… Read the rest

大里市合家歡:胸懷宗教感,開門見恩情

公寓樓梯從二樓斷落,林明義一家三人逃生無路,只好借用二樓住戶窗口跨越比鄰的違建屋頂,緊急脫離已然傾斜二十度的家屋,雙腳踩在土地的感覺好紮實。

         林芬蘭的女兒「阿妹」困在危樓中,林明義從聚集福德祠收看災情報導的群眾中尋求援助,有位年輕人趕忙從家中找來破壞工具,合力以電鑽破牆營救「阿妹」,重獲新生時,天色已亮。

         不遠處的王朝和奇蹟大樓崩毀,身陷斷垣殘壁的住民,不計其數,林明義和許多街坊鄰居趕赴現場,即使赤手空拳,也要伸出援手救人,直到體力耗弱。

         探詢建築師承接社區重建的意向,有人顧慮沒做過都市更新案、嫌請款煩瑣而作罷;也有建築師已為社區繪製設計圖,終究沒有人敢背書,向銀行借不了錢、開不了工而虛擲了三十萬元設計費。… Read the rest

台中市昇平華夏:人師與軍師的社區之愛

  一個社區的居住品質和長遠發展,極需「愛管閒事」的熱心分子現身,被這個社區合理化的公寓大廈住戶各過各的群居生態,才可望找到通往集結活力的出口。座落台中市西區的昇平華廈,於一九八八年竣工啟用兩年後,仍然處於管理費沒人收、電梯沒定期維修……的「無政府狀態」,光明國中美術老師王淳義搬進來後,以「義務主委」自許,決心整頓亂無章法的社區管理。

         逐漸上軌道不久,七樓起造的華廈被大地震攔腰折斷。建築位居畸零地,當年居室空間的配置存在地小屋大、地大屋小或屋小地大的不均衡狀態,因而重建規畫造成A棟和B棟之間意見的紛歧,王淳義總是耐心地居中斡旋。… Read the rest

豐原市尊龍社區:重塑社區的歷史高度

壯潤的建築一側,建置重建紀要紀念碑及「希望的開始」石雕一座。伸展的嫩芽象徵新生命的無限可能性,公共藝術的配置,凸顯了這棟豐原市最高建築物的歷史感與「高度」。

         金色碑文鏤刻於黑色大理石,扼要記述重建歷程:「重建整合期間,遭逢許多挫折與困境,尤以重建資金取得最為困難。幸蒙『九二一基金會』推出『臨門方案』,將重建所需資金五億餘元在無任何擔保下無償借予更新會,並協助解決許多重建問題,重建的腳步得以向前邁一大步……」這段表白也是其他更新會的共通歷程。

         整合之初何去何從,沒有哪個單位出面拍胸脯說可以蓋得起來,如何達成共識也沒人指引。尊龍社區都市更新會理事長鄭銘德表示:「社區住戶很團結,但缺乏統合。我念行政管理,任何企畫案都要先期規畫,有一回的重建會議,我帶著要如何重建的清單出席,所以被選做理事長。這一段人生體驗,已超過之前的三十多年。」他認為重建成功與否,和「心」有關,是「思考」和「選擇」的行為科學。… Read the rest

大里市遠見大樓:忠貞的參謀與掌櫃

驚魂甫定,遠見社區在第一時間內著手把住戶資料建檔完備,這個動作關乎日後的重建能否及早動起來。

廖得富是位現役少校,於清泉崗空軍基地政戰部職司「行政參謀」,災後,部隊袍澤放下手上職務,以救災為分內工作。廖得富說:「好不容易有個家,卻毀於一旦,軍人本性,不能被打倒。」

孫秀枝是位家庭主婦,她提供一處百坪的辦公室作為會務所,「OA」設施不虞匱乏,只要有個立錐之地,一切都可從頭再來。孫秀枝說:「有種使命感,要多做些事。」

兩人並肩共濟,把重建先潛作業打好基礎;廖得富還找了三十位政戰部弟兄,費時一星期支援社區資料建檔。社區共一百零六戶,包括私章、全倒證明、建物權狀共五項,悉數蒐集齊全,一戶一袋,檔案管理迅速到位。… Read the rest

南投市公園大廈:無情天災聚攏濃郁親情

中山公園曾是「公園大廈」住戶的避難所,三五成群或蹲或坐,互相撫慰,有人因過度驚嚇而嘔吐。災後,南崗工業區廠商熱情認養公園設施,加裝路燈、遍植苗木。位居對面的公園大廈,一層層蓋起來,住戶又陸續搬回來了,入夜後,燈一盞盞亮起來,散播安定的氛圍,周邊的果菜市場、早市也逐漸地恢復往日朝氣,帶動了商機。

         重建的歷程,更新會理事長楊世勳在現場搭建工寮充當福利社,一面監工一面供應飲料、餐點,並且還需寫狀、送狀,向偷工減料的建商討回公道。而今,一切的辛酸都有了公允的回報-落成後的公園大廈,被南投縣政府相中,有意選定為Long… Read the rest

埔里鎮鮮綠大樓:真真實實的團圓

黃玉蘭和他的另一半李進文在牛眠里有塊三分地,植栽玫瑰花圃,多年來滿園馥郁的豐收景象,豈料一夕間都讓地牛摧殘了。災後整地費用也是一筆不小的負擔,這才改種蔬菜,夫妻轉行後,再租給他人種青椒、小黃瓜。五年的漫長重建路,一家四口就棲身在原先玫瑰花圃的倉庫。重建為重,不過顧及生計,李進文選定假日人潮聚集時,才前往集集火車站前作小吃生意。加入臨門家族後,李進文擔任總幹事。

         二○○四年底交屋的日子,從工地主任手中領取新居鑰匙,那分成就感、踏實感,讓夫妻倆萬分珍惜。中部的生意不好作,翌年,居不暇暖的李進文隻身到台北賣肉丸,妻小有個地震來襲也不用怕的新厝可住,他可以較安心地離鄉;黃玉蘭身兼二職,推進更新會後續運作的同時,夫妻同心合力為二○一○年起開始攤還新舊貸款之本利而賣力掙錢。… Read the rest

名間鄉上毅世家:和衷重建名間地標

取道中二高名間交流道駛進彰南路幹道的車流,特出的時尚車款穿梭其間,遠道而來,飆向集集、水里、鹿谷和竹山的好山好水。重建區觀光產業展現了回春跡象,唯在地人仍感受不到經濟活力。

         上毅世家聳立在這條筆直要道,前棟在九二六的餘震緩緩傾斜,橫越馬路,不支倒地,所幸人員均安。重建後易名「安記名邨」,尚有餘屋十戶;後棟由政府出資七成修繕費,恢復舊觀後,三十六戶原住戶只有十戶回流。

         吳舜竹投身國際青年商會及南投縣生命線協會等公益團體,已逾二十年。他的三個家屋全被震災波及,損失慘重。鑑於集合式住宅的復原是項社會責任,站出來出任理事長鼓舞再建士氣。… Read the rest

埔里鎮歡樂家年華:一心不亂,朽屋重生

當了三年多社區管委會主委,為房子漏水問題向法院告發,官司未了結,李阿綿感到身心俱疲,辭去主委遠離埔里。

         震災過後的第三天,電信恢復通話不久,阿綿接獲房子倒了的音訊,她趕回受災現場,眼見樓房傾斜的慘狀,不禁雙手合掌、仰天默念:感謝天公伯幫忙,以前蓋得零零落落,這是重生的機會,我們一定會再蓋起來。

         李阿綿另外一處位於桃源一街的居所也倒了,足堪安慰的是,一旁的鐵皮屋未受損,再設置一口貨櫃,即是她安身重建的好所在。阿綿是虔誠的佛教徒,二十多年前,夫婿出家後,頓成她的同修師父,她在家修行並未因震災而中斷,端坐貨櫃屋學佛,早晚虔心頌讚「大乘妙法蓮華經」。… Read the rest

大里市現岱家園:平復傷心,面對生活

家住豐原省立醫院旁,災後一周裡,搶救傷患的救護車,來來往往地穿梭奔馳,似乎沒有停歇的跡象,廖香菊也哭了一個禮拜。

         心情稍事平靜,這才想起該跑一趟大里瞧個究竟,到了現場赫見樑柱傾斜的公寓貼著危樓的公告紅單。

         廖香菊創辦的「育大幼稚園」和娘家的親人都在台中市大坑地區。受到車籠埔斷層釋放能量的破壞,廓子巷、東山路和大坑這一帶造成屋毀人亡的重大災情。

         各幼稚園負責人出席一項由「兒童福利發展協會」召開的緊急會議,確立適宜小朋友的救濟方針。廖香菊的幼稚園有一百六十多位小朋友,她一一進行了受災小朋友的家庭訪問,恢復上課後,實施減免學雜費的人性化措施,並且展開心理輔導和防震教育,撫慰波動的小小心靈,一起安然度過非常時期。… Read the re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