霧峰新蘭生723社區(人和社區):覆巢護卵 ‧孵生雅築

霧峰國小對面、蘭生街一帶的社區基地,彼昔曾是「霧峰林家」族長林獻堂的堂兄之子林蘭生擁有的田地,八○年代末期,省議員林漢周在此地開發了「遠太愛之城」,五樓起造的公寓共一百五十戶,連同一棟外觀像城堡的育幼院「仁愛之家」,這些建築群營塑成「ㄇ」字型,儼然擴大版的現代三合院。

         地動瓦解了這片好宅美地,附近的霧峰國小及一百公尺開外的省諮議會(原省議會)雖然也是受災戶,但只要有空地的場所,都成為臨時收容所,是帳蓬族平復心情的避風港。

         任職省諮議會專門委員的林哲夫說:「議事堂大廳的地基下陷十公分,七十多戶員工宿舍有半數半倒,議長林柏榕仍優先安頓災民為考量。從村到鄉,組織動員起來,大家有危機意識,人與人之間很誠懇地互相幫忙,顯現了人情溫暖。」… Read the rest

台北市松山區慶福大樓:找回安定的能量

大地震平息八年了,再造家園也有三年之久,落成後的大樓名稱和建築物一樣地除舊佈新,上上下下同命一體,轉換心境,迎接嶄新的每一天。然而,當年過度驚悚所殘留的遺悸似乎尚未根除。

         邱妙伶就讀國三的次子,直到近日,睡夢中遇有地震就拔腿衝到她的臥房,倉促地向床舖撲過來。

         張佩瀅提起強震襲擊那一夜,鋼筋拉扯聲和牆壁龜裂聲交互貫耳,危急存亡的當下,首先想到的是原生家庭的母親,慌亂中,強作鎮靜地給老人家撥個電話:「媽媽!我過不了今天!!」話筒的那一端傳來母親的哭聲……,說到這裡,張佩瀅順勢掩住撇開的嘴型,言不成語,兩眼潸然垂下淚珠。… Read the rest

大里市東美社區:起厝開路,尋求新機

挑高三米半的居室,豔紅喜幛高高掛。新厝於二○○三年底落成,二年半過後女兒出嫁,稱得上喜上加喜,黃福興、賴秀鳳夫妻,對於好厝、好親家都很滿意,只是地震的後續影響並沒有完全過去。

         黃福興被震垮的樓板擊中,醒轉過來,本能地撳下夜光錶按鈕,時間已溜走了近三個鐘頭;重物壓在身軀,掙脫不易,他暗自忖思:假使能夠獲救,必定終生行善助人,回報重生的恩典。當他被軍隊弟兄救出,脫困時,已是早晨九點多,身上的血跡早已乾了。

         三天後出院,黃福興和妻子捲起衣袖為二、三百名災民炊煮三餐,跨出綿長的行善步伐的第一步。他擁有廚師證照,平日到處為流水席「辦桌」,所以打理脤災伙食難不倒他,只不過他負傷尚未康復。… Read the rest

台中市錦祥彩虹家園:結廬在文市,父業永流傳

台中市北區的錦州、錦祥、錦忠和金華里一帶,舊稱大錦村,從一片稻浪翻飛的水田開發為現在的住宅區,見證了社會飛也似地變遷腳程。賴錦祥繼承了印製禮盒的父業,鄰長的職務也由他接棒。

         禮盒店牆上掛有「義警、義消和熱心公益」的牌匾,這裡是為夕陽產業打拚、服務鄰里鄉親,以及監造重建工程的多功能辦公處所。商賈買賣的行話,把開設於鬧區的商店稱作「文市」,在住宅區開設的商行則稱作「武市」,後者的銷售行為對外伸展,因此賴錦祥必須四處推廣業務,足跡遍及三義、苗栗、中壢,他入境問俗學會了海陸音客語。

         九二一之前,原有的店址已不敷使用,必須添購對面「錦祥彩虹家園」的空屋充當倉庫。災後第三年起,禮盒產量減半,因而重建後的房子不再用來存放禮盒,賴錦祥把它租給公司行號。以餅盒減產的事實反映景氣狀態,可窺見一二。如果觀光產業下滑,太陽餅的銷售商機轉弱,餅盒的供需也隨之萎縮。… Read the rest

東勢鎮山城第一家:積善之家,用心為人

未來的家一寸寸往上伸展,血汗錢一期期繳給建商,豈料蓋到一半,建商捲款潛逃,買主一夕間淪為苦主,這三十多位受害者組成自救會,推舉陳世氿代書出任主委,揪出建商面對問題。

         如果採取法律行動,又是一番勞民傷財的折騰過程,大家寧可各自額外支付了數十萬,把房子蓋起來,達成「希望有個家」的人類基本需求。

         入厝三個月,上蒼又交付另一項人生習題考驗陳世氿的智慧。歷經磨難才落成不久的家園毀於大地震,他一肩扛起重建「山城第一家」的重責大任。

         沒實際參與的住戶,私下和外界比較建材價格,繪聲繪影地流佈「為什麼我們買的比較貴」的耳語。或許源自購預售屋的慘痛經驗,人與人之間的互信基礎跌到谷底,對有心為社區做事的人卻造成莫大的打擊。… Read the rest

東勢鎮泰昌社區:示現同屬一家的愛

趙威雄十三歲接受「浸禮」,重新得到神的生命。二十七歲那年,為照顧聖徒、開展傳揚福音,毅然辭別北投的眷村,移住東勢鎮。趙威雄夫妻住在泰昌社區的五樓,「東勢鎮召會聚會所」就在四樓,在這裡就近照顧聖徒,福音時時刻刻瑩拂一家人的身心靈。

         二十餘年後這場世紀災難導致地樑斷裂,二十九戶紛紛搬離危樓,唯有趙威雄夫妻與神同在,仍續住原址,直到危樓夷平才遷出這個戀戀不捨的家,暫住聖徒家中。三個月後在新社覓得居所棲身,始終懷抱重建家園的夢想。

         凡事起頭難,況且都市更新條例才實施不久,重建之初,第一任理事長涉及弊端,由第二屆更新會接續未竟計畫,趙威雄擔任總幹事,妻子張錫敏是得力的左右手,夫妻倆相互扶助,而且勤研更新法規,四處請教高明,逐一排除更新重建諸多難題。… Read the rest

大里市翠堤社區:翠堤春先曉,更新傳鄉親

行經大里市中興里翠堤路,一棟仿台灣傳統磚造房子,棗紅色建築立面,外圍綠樹掩映,散發懷古的典雅品味,又不失靈巧的現代風貌,分外引人注目。這棟翠堤社區內裡的樓梯間也別有洞天,建築師陳柏年掌握重建鄰里關係的重要性,在這裡打造一個可以讓居民停下腳步進行交流的空間。

         翠堤社區能夠儘快完成重建,和災後第三天就立即動員起來,不無關係。首先成立「五人小組」,由唐肇鐘出任召集人、林秋琴出任總務,並且向每一戶收取二萬元重建基金,預定用於建築設計費等相關開支,展現了原地重建的強烈企圖心;半年後,轉型為「翠堤社區十六戶重建推動委員會」的正式組織,二○○○年底,更跨出「發包」這關鍵的一步,惜因向銀行協商未果,貸款沒能談攏,終究無法動工。直到翌年四月「更新會」組織起來了,才又回到重建的軌道上,蓄勢待發。… Read the rest

霧峰鄉太子吉第:人本及第,家園永續

三號臨門家族「太子吉第」開工十九個月後,六十二號臨門家族「巨匠皇宮」才破土。已累積了許多「過來人經驗」,足堪「大家族手足」效法,「巨匠皇宮」更新會總幹事王月卿談到與「太子吉第」互動的觀感,她說:「他們一個口令一個動作,超團結。」

        「太子吉第」更新會總幹事游宗曉是台電工會幹部,曾投身工運,練就絕佳的組織能力,再方面,更新會首任理事長范揚富於起步階段就期許會務「在透明化狀態下接受大家檢驗」,這些主客觀條件都增進住戶參與感的動能!

        社區早在尚未成立更新會前,已然有一份傳達社區重建走向及銜繫住民情感的《吉第更新會刊》問世。進入更新會開始運作的階段,為彌補與住戶雙向溝通的不足,再上一層樓,開設「太子吉第社區資訊網」,而與原有的會刊花開並蒂,建置了更完熟的資訊平台。… Read the rest

草屯鎮水稻之歌七期:呵護香火,世世平安

談起一家四口以繩索從傾斜樓房逃生的往事,陳貞宗壓抑不住內心的波動、語帶哽咽地說:「我是六個手足的老么,直到太太生下博隆已是陳家的第九個內孫,父親才有了長孫。」老人家焦慮不安,但礙於橋崩路陷,一周後,陳貞宗才能陪金孫回到高雄老家祖父的懷中。

        鄉土脆危,宵小趁火打劫的行徑猖狂,才過兩天,社區的鐵門、樓梯止滑條、家具、馬桶及車內音響等等被搜刮一空,災戶受傷的心靈,二度遭受無情的撞擊。「水稻之歌七期」的住戶多為縣府和省府公務人員、老師、台電員工,以及醫護人員。理事長王昌祥跑電腦業務,有魄力、不退縮,把這樣的效能用到重建,自是執行能力過人;總幹事謝素娟婚前在陶瓷廠,從基層作業員升到副廠長,踏實、幹練和責任感已然一一養成。… Read the rest

東勢鎮名流藝術世家:礫土聳立綠建築

社區是個大家庭,歡歡喜喜住在一起,地震後仍然是一家人,「名流藝術世家」五十六戶人家有信心一起走下去,大家還是願意住在一起。

        一九九九年十二月十五日早上十一點十五分,拆除大樓的包商向社區重建委員會理事長劉如林徵詢:「現在可以拆了嗎?」劉如林沈重地應諾說:「拆很容易,用什麼蓋起來?」唇啟淚落,道盡重建戶的內心話。

        劉如林、賴賜玉夫妻和巫苓蓁三人在時間、個性及專長互補,常常一起忙進忙出,培養出絕佳默契,劉如林因而被社區住戶戲稱為擁有「兩個太太」。求好心切的嚴謹態度,建築設計圖為之改了十餘次。不論如何挖空心思地打造典雅建築立面,一旦有人進住,加設鐵窗的陋習就跟著孳生,鑑於此,劉如林預先和所有住戶簽署切結書,維護美感的魄力,值得全省各地的公寓大廈管委會借鏡!… Read the rest

奮力紮根,開枝展葉

家,被夷平,
只留下空無一物的荒地,
家族發展史,
並非為此一片空白,
當公寓大廈一層層向上伸展,
正如破土而出的苗木,
一寸寸茁壯,
一座一百戶的社區就是一百棵家族樹;
一座社區也可以是一個家族,
是一棵挺拔的大樹-
從睦族、睦鄉里到睦國家,
一代代茁壯,
長成頂天立地的神木。

         佇立東勢大橋西端,游目眺望,斷裂的東豐大橋、「救援服務中心」堆滿物資的河濱公園、樓房傾斜的街廓,悽愴景象,已然一一遁形無蹤,家園再造過後的山城,重建紋理清晰可辨,依循「都市更新條例」營造的幾棟土黃和棗紅色大樓建築屹立其間,格外醒目,城鄉依舊,烘托出壯麗河山。… Read the rest

量身打造重建方法論

台灣人民在當代歷史上的三次大團結,莫過於退出聯合國、和美國斷絕外交關係、發生九二一大地震的幾次國運轉折,身處動盪年代,舉國上下心手相連,同舟一命,共渡國難,其中又以百年大震把生命共同體的患難意識催化到極致,在島上匯聚了海內外的地球村公民大愛。

         九二一大地震對台灣人民的生命與財產鑄下巨大衝擊,單單住宅傾圮崩毀所造成的損失即高達四、五千億元。經由媒體的追蹤採訪、密集報導,諸如:王朝、向陽永照、尊龍、金巴黎、觀邸、博士的家、東星大樓等集合式住宅的救災現場,深入視聽大眾的腦海。

         人道救援的溫情無國界,只不過重建家園這樁事,還需要國人自立自強,捲起袖子來,非奮鬥個五年十載莫辦。… Read the rest

大破大立,結義起厝當代「有巢氏」謝志誠的悲願

行過筆直的椰林大道,轉進「生物產業機電工程學系」系館,推開研究室的門,走進謝志誠教授素樸的辦公室,書架是主要的設備,羅列的多數是與921災後重建相關的出版品,以及來自重建區的感謝狀;門側,一隻銅鑄的鴿子,頸項掛著印有「921震災重建基金會執行長謝志誠」的名牌…

         921基金會於去(2008)年7月解散,但對謝志誠而言,對於重建事務的關注則處於退而未休的狀態。汶川地震發生後,921基金會的網站一周湧入高達34萬次點閱率。為了吸取重建的寶貴經驗,中國政府接受了他「台灣教授協會」的政治立場;而為了人道關懷,他也傾全力相授台灣重建的實戰經驗,一場又一場赴中國講授經驗。幾年下來,他很清楚地震議題從不是社會願意長期關注的顯學,但卻是他這一生都需面對的使命。… Read the rest

種一棵家族樹_楔子

天搖地動二十五秒,河山為之變色,十萬六千多戶家園為之破碎,多少黎民蒼生為此付出數年、甚至後半生光陰,孜孜矻矻地重建家園、重建心靈與人生。

         大地震摧毀家屋,也改寫了數以萬計的家族史。尤其是被瓦解的一百一十餘座集合式住宅,影響層面既廣且深,家園再造的難度最棘手。

         災後一、二年,我以隨機取樣的方式採訪;屆滿五周年前,再構思以「過去和現在」兩種人生場景的對照,凝視重建紋理及家庭變遷。

         這一回於二○○七年起跑的創作計畫,是以都市型態的社區住宅重建為基調。除了「世態文字」及「工作現況」是預設的提問以外,我盡量不做引導式訪談,希望獲至較客觀的訊息,直到第二年上半年著手寫作,一邊進行的電話延伸訪談,也是在原有的基礎上完成的。… Read the rest

逆風昂首 道珍重 謝志誠 序

過去幾年,應該把屬於「臨門方案」的經驗與「臨門家族」的記憶寫下來,是我念茲在茲、從未間斷的念頭。兩年前,在確定921基金會將提前至2008年6月底結束時,執行這個迫在眉睫的記錄工作自然就落在蒼松兄的身上。

         蒼松兄是一位執著且充滿理想的藝術工作者,曾在921地震後,背著行囊,走訪記錄44個受災家庭,譜出《疼惜-921台灣家族集體記憶》。也許是起步太晚,加上蒼松兄凡事要求完美的處事態度,《種一棵家族樹》在慢工出細活之餘,竟然沒能來得及在921基金會解散前付梓,好不容易種起來的樹只好收藏到心底。

         但,已經轉任到法務部的俊凱就是不願放棄,在持續的催促下,我只好硬著頭皮把初稿提供給臺灣大學出版中心主任項潔教授,請他評估由臺灣大學出版的可行性。很快地,項教授給了肯定的答案,並促成了「種一棵家族樹」得以在921地震10週年前夕出版。… Read the rest